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渤海县侯高适
侯玉杰
  高适(701-765),字仲武,号达夫,唐朝渤海县人,即今滨城区人,封渤海县侯。高适是著名的渤海高氏族人,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仕宦家庭,其先祖多因军功而至高位。他的父亲高崇文官至韶州(广东曲江县)长史,可惜去世较早。受家庭影响,高适成年后孜孜不倦以求仕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从军入幕,建节一方。
  高适的青年时代,正逢唐朝开元年间,社会上弥漫着建功立业的向上气息,热血青年们浪迹天涯寻找机会。他流浪一段时间后,来到都城长安,开始属意文学,留意诗歌。凭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高适每作诗文,文采气质俱佳,多为喜好者传颂。少年气盛的高适本以为自己学业有成,但入仕之门多被权贵垄断,且高适天生傲骨,对权贵不趋炎附势,不愿干谒以求幸进。于是,他选择离开长安,东过洛阳,在宋州宋城县(今河南省商丘市)寓居下来,躬耕自足,前后近十年。
  隐居期间,高适虽纵情于山水间,但求仕之心始终未灭。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人可突于弑其首领李邵固,率其部落并胁迫部分其他部落群众叛降突厥,唐玄宗遂命幽州长史赵含章率兵出击,又征召勇士赴军前效力。高适受到感召,于次年“单车入燕赵”,希望可以入幕从军,在边疆战场上建功立业,博得功名。高适此行,先由蓟州向北,从东北出卢龙塞,到达燕山一带,然后东行到都山,再到达营州。高适的塞外之行历时两年有余,经历千辛万苦,却依然未能走上仕途。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再次赴长安,参加制举,却再次名落孙山,在这次长安之行中,他结识了颜真卿。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遭谗放还,路过梁园(今河南商丘),便与高适同游琴台,杜甫随后加入,三人同游梁、宋,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意气风发。三位大诗人会猎于孟诸野之泽,共同体味古城的古风古韵,慷慨咏怀历史旧事,成为文学史上一件盛事。
  天宝八年(749年),年近天命之年的高适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通过好友颜真卿的帮助,以有道科中第。为尽快授官,高适不顾天气暑热,快马加鞭从睢阳赶赴长安,“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可是,他只获得了封丘县尉的小官。
  当年冬天,他押送士卒往蓟北的军中。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位卑言轻,安边志向无从伸展。加之,县尉一职乃最基层的小官,不仅需面向百姓催租纳税,而且要行使鞭挞黎民的日常职责,使得本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高适感到十分厌恶,加之李林甫专权,朝政黑暗,于是他挂冠而去。
  天宝十年(751年),经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引荐,高适远赴河西,入哥舒翰幕府,担任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以此为转折,高适仕途遂顺,创作渐稀。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兵平叛。高适也由陇右入朝,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因宰相杨国忠进谗,唐玄宗催促其出战,在灵宝之战中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被迫西逃。高适奔赴玄宗行在,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谒见玄宗,极言朝廷军政腐败,监军横行,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唐玄宗十分赏识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随驾至成都,再擢升为谏议大夫。高适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权幸为之忌惮。
  唐玄宗到蜀地后,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高适进谏说此法不可行,然而唐玄宗没有听从。其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拥兵数万人图谋不轨。唐肃宗召高适商讨对策。高适对江淮局势早已了然于心,断言永王必败。于是,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共同对付李璘。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由文人而为戎帅,负起讨伐李璘、平定江淮的重任。高适先联络各路兵力争取支持,招降李璘部下大将,一系列举措谋在事先,赢得了“义而知变”的声誉。李璘败死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进献谗言,于是高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置身闲散之位。
  不久,蜀中发生叛乱,高适出为彭州刺史,后迁蜀州刺史。
  唐玄宗自剑南还京后,将剑南一分为二,于梓州、益州分别设置东川、西川节度使,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上《请罢东川节度使疏》:主张要“政存宽简”,减轻四川人民的负担,未被朝廷采纳。
  上元二年(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叛乱,高适率领州兵会同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讨伐,斩杀段子璋,平定叛乱。次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新立,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被召还朝,任京兆尹,由高适代理成都尹一职。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自称成都尹,发动叛乱,派兵北断剑阁,引诱吐蕃,阻止朝廷派兵入川。高适利用蕃汉兵内部矛盾,很快将其击败。高适因功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建节一方,位极人臣,此时的高适宦海浮沉仅十余年,却也是六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心态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建功立业之心被渐渐磨平。
  广德二年(764年),严武返回蜀地,高适被召还京城,出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然而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765年)正月,还京不到一年的高适病逝于寓所,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的边塞诗歌不仅仅是风光诗,也是百姓的疾苦诗,是民声的呐喊。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