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市残联实施“康相伴·福未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为“折翼天使”修复“飞翔的翅膀”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杨艳霞贾朋




  康复一名儿童、成就孩子一生、幸福一个家庭。2022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政府12197民生实事,将打造残疾儿童信息化监管模式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事项和“破零”工程,联合10部门出台《关于提高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能力的实施方案》,制定5项14条保障措施,全面优化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环境,免费康复救助2144名残疾儿童,比上年度提高39%。
  糖糖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自从糖糖被诊断为脑瘫,直到他康复上学,这其中的辛酸只有糖糖妈妈的白发皱纹才能读懂。糖糖先天共济失调,肌张力高,从小生活无法自理,长久的康复训练、高额的康复费用,对于一个本不富裕的工薪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3年前的一天,滨城区残疾人专职干事的一个电话“点亮”了小糖糖的人生。当时,滨州市残联组织开展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筛查,筛查发现小糖糖为适合手术人群。因此,他顺利住进了省定肢残儿童矫治手术定点机构。针对他肌张力高的症状,骨科专家制订了“一对一”手术方案,由残联出资完成了矫治手术,随后进入我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进行训练。原本行走困难、歪歪扭扭的小糖糖,经过近3年的抢救性康复,如今已经和普通孩子一样,可以背着书包上学,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理。糖糖妈妈望着儿子上学的背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在我市像小糖糖一样的儿童,已经可以通过常规儿童健康查体服务及时发现,转介至诊断评估机构,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化康复指导和服务。
  据了解,2021年以来,我市建立0-6岁儿童残疾筛查制度,坚持“首筛负责制”,建立筛查、诊断、康复救助有效衔接机制,将儿童残疾筛查纳入常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确定5家公立医疗机构作为诊断评估机构。筛查机构对疑似残疾儿童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将确诊儿童信息登记上报,并告知儿童家长康复方法、康复救助政策,对服务情况定期回访。制度实施以来,共统计上报250余名疑似残疾儿童信息。
  小糖糖虽已踏入校门,但是康复生活却未停止。我市坚持残疾儿童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康复服务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阵地等在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提质、教育赋能、托管解困”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促进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市3家康复机构取得教育资质,174名儿童享受到“康教托”一体化服务,享受康教融合服务儿童441名,接受托管儿童达190名。
  对儿童康复工作的监管需要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我市积极建设完善滨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信息化平台,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数据库和长效机制,打造残疾儿童“1+3+N+1”监督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监督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常态化、精准化,实现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情况实时监督、救助数量随时统计、残疾儿童家长意见诉求及时了解、问题隐患及时掌握化解。
  为增加监管透明度,全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实行统一标识制度,制定内容规范、详尽的公示栏和机构标牌,在定点机构显要位置悬挂标识、设置公示栏,增加机构康复服务监管透明度。实行常态化信息核查和满意度调查,每月开展信息核查,抽取部分已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核实信息,听取意见;每年组织2次残疾儿童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时向各县市区反馈,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满意率98.03%、残疾儿童康复满意率99.77%。
  随着儿童康复工作要求越来越严、家长期望越来越高、医疗教育水平越来越强,市残联着重推动康复机构提标提质。各县市区残联、康复机构进一步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加强机构检查和评审认定;以服务更规范、高效、安全为原则,以提升康复效果和家长满意度为目的,全年41次赴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开展监督管理和督导检查;开展全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审认定,推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高定点康复机构数量、增加高等级机构规模;强化康复人才培养,组织561人次康复专业人才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康复业务水平高的人才队伍。
  康复相伴、幸福未来。2023年,市残联以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全面落实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任务目标,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持续优化“康相伴·福未来”品牌,带动康复服务质量规范提升,为更多残疾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
  肢体残疾儿童在机构内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残疾儿童在机构内享受“康教融合”服务。
  听障儿童在人工耳蜗手术后参加集体课学习。
  志愿者到残疾儿童家中进行辅助器具适配。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