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于剑李云龙通讯员李雅芹寇慧超刘晓惠
抓协调服务,稳住经济大盘;抓项目攻坚,跑出投资“加速度”;抓动能转换,构筑产业“新引擎”;抓改革创新,获全国通报表扬;抓宏观调控,搭建民生“连心桥”……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市发改委重情担当,冲锋在前。
在“大干2023”之年,市发改委有哪些打算?本期经济访谈“问策2023”,专访滨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梁中华。
记者:我们知道,发改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参谋部”“作战部”“后勤部”和“协调部”多重职能,而这些职能集中体现到了市委经济运行指挥部上,在2023年滨州的发改工作怎么干?
梁中华:顾名思义,市委经济运行指挥部是市委市政府的综合协调机构,职能就是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部”“作战部”“后勤部”和“协调部”。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担负着整个指挥部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
今年,指挥部围绕“大干2023、奋勇争先向前”这个总体要求和“1+8+1”工作任务,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经济运行。牵头实施好“周预先分析、月整体调度、季全面研判”的调度督导机制,在每个月末到下月初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报送期间集中办公,把市县两级指挥部以及市直部门的工作力量凝聚起来,对10个县市区和市直12个工作组的数据报送和工作情况日调度、日分析,提高调度分析的频度、精度和效度,推动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把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展现出来。
二是抓重大项目。去年,在指挥部的推动下,我市的648个省市县重点项目超时序完成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列全省第6位,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我们又筛选确定了674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对这些项目,我们要建立项目的清单管理、问题解决、要素保障、帮包服务四本台账,并且继续使用过堂点评、“红黄蓝”三色督办等推进机制,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促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
三是促政策落实。一个是政策制定。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政策制定已经不是一次性或临时性的工作,而应该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去年,我们牵头制定了三批134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今年,我们又制定了第一批37条、第二批25条共62条“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政策清单也正在加紧制定。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及时出台更多、更好的扩投资、促消费、稳经济的支持政策。二是政策推送。好的政策要受之于众。我们要通过“惠企通”服务平台、政策宣传解读、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帮助企业更好了解政策、研究政策、用足政策。三是政策落实。督促指导政策牵头部门一项一项地细化配套措施,让政策可操作、好落地。同时,推动国家、省、市的政策集成落地、直达快享,让我市广大企业能够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为企业打造一个“有阳光、有雨露”的发展环境。
四是抓统筹协调。重点是三个统筹。目前,我市有一个“1+5+N”领导帮包工作机制,还有一个19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分工责任制,以及“1+8+1”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指挥部要统筹好这些市级领导帮包的重点县区和相关工作,避免多头管理、重复交叉。
记者:说到发改委,有人给起了一个称呼,叫“项目管家”;有的说得更直接,说是“管项目的”。当然,这些说法有的是开玩笑,有的说得不全面,但其实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关注。“抓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主责主业,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发改委在项目建设和攻坚上有什么部署?
梁中华:我们常说,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也经常说项目是“八大品质”建设的“牛鼻子”,足以看出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将盯住项目建设这个主责主业,继续坚持“项目为王”。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就是明目标、优机制、严督导、重激励、强保障。
第一是明目标。年初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谋划储备了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00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98个,20亿元以上项目76个,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有这些项目的支撑,我们就有信心、也有决心完成10%这个目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第二是优机制。就是建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推进、竣工、达效”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项目的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全部达到100%。
第三是严督导。今年,指挥部的所有同志要深入一线,每月督导工作在项目现场,以服务为出发点,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搞调度、关起门来搞分析。
第四是重激励。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我们建立了激励机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谋划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质量等方面开展季度评比,特别是加大一季度开工项目考核的权重,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考核排名前3位的县市区分别奖励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引导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
第五是强保障。也就是要素保障。一方面,优先保重点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特别是对349个省市重点项目,优先统筹土地、资金、用能、用水、环境等要素保障,实现要素供需精准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全力抓资金争取,在今年第一批已经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6.73亿元基础上,经过积极争取,第二批通过国家审核项目88个,债券资金需求205.9亿元,列全省第6位。下一步,将继续盯上靠上做好沟通汇报,争取更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项目建设,各项资金额度都要高于全省平均。同时,发挥我们的职能作用,在能耗、煤耗上用好市级收储的指标,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推动省级及以上园区扩区调区工作,努力破解沿黄工业园区项目落地难题。
记者: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滨州走在了全省前列,具体到滨州,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绩?在构筑产业“新引擎”方面,又有什么具体安排?
梁中华:这里,我想用几组数据来说明一下我们的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成绩。
一是从省级考核看,2022年省对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我们取得了小组7个市第1名的好成绩,圆满实现了“小组争第一、整体奔一等”的目标。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二是从研发投入看,目前,我们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了3.49%,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了65%,这项指标在全省也是第一,这说明我们的发展后劲会更强劲!
三是从“四新”经济看,2022年我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8.5%,连续4年在全省保持第2位。
四是从优势产业看,我们的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去年营收达到了1.2万亿元,有3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列全球或全国第一。同时,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也正在成为全市新的增长点。
从以上四个方面足以看出我们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起势成势,并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带动我们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围绕着持续激发新动能,进一步构筑产业“新引擎”,我们的想法是落实好我市的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年度工作要点,持续推进实施好“四个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动能向新动能转变,能源结构实现从偏煤向绿色能源转变,运输结构实现从偏陆路向铁路、水路运输转变,农业投入结构实现从偏化肥农药向有机肥、生物农药转变。
通过今年一年的努力,完成好全市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等结构明显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三年行动目标。
记者:新能源产业是支撑滨州未来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新能源强市”建设上,滨州有什么具体规划?
梁中华:新能源产业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最大的潜力。市发改委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单位,这几年一直在谋划和推进这项工作。目前,我们的新能源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正在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今年,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三项。
第一是顶层设计。我们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六”上,就是“六原则”“六行动”“六机制”。所谓的“六原则”,就是在工作推进中,坚持统筹发展、统一布局、集体决策、精准招商、有序推进、要素保障的原则。所谓的“六行动”,就是实施产业规划引领行动、重大项目推进行动、重点产业招引行动、电网接入提升行动、可再生能源消纳行动、滩涂资源收储攻坚行动。所谓的“六机制”,就是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制定“一个实施意见”、成立“一个能源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一个新能源集团”、设立“一个新能源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新能源研究院”。目前,“六个一工作机制”已基本落实到位,并且在工作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三个六”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们还将制定印发《滨州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明确氢能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启动“渤海氢城”建设工作。
第二是基地谋划。我们立足北部沿海盐碱滩涂资源优势,经过到省发改委争取,把我市列入了全省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规划。围绕基地建设,我们谋划了2118万千瓦的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其中新上风电318万千瓦、光伏发电1800万千瓦,分别占到了全省基地的44.1%、79.5%、40.9%。
第三是项目推动。一方面,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效。加力推动2个市场化并网项目、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基地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实施5个整县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年内开工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通过公开公平竞选,从省确定的十大企业中优选牵头开发企业,年内再新开工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7个地块,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力争基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另一方面,推动配套设施进一步成网成链。全面提升电网接入能力,力争500千伏高地输变电工程年内完成项目核准。建成投产城乡配电网重点项目9个、储能示范项目2个。我们将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贡献更大发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