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正刚直终生望,河清海晏一肩担,作为滨州历史文化名人,游百川的生平事迹多有论述。本文介绍的是游百川的两位名医晚辈游礼贤、游为贞。他们是可以载入黄河三角洲中医药发展史册的名医,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医药世家传承研究的重要样本。
游百川次子游礼贤(1846~1920),字乐卿,自幼聪慧过人,治学经子,兼学岐黄。古人讲“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说修习传统经子学问的人学习中医较普通人容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医学理论基础是建构在传统哲学思辨之上的,中国传统哲学建构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后者甚至直接运用传统哲学概念如“阴阳”“五行”等阐释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所以从小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知识分子对中医学理论不会陌生,甚至对这些概念理解更为深刻;第二,传统伦理和社会现实要求知识分子必须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即所谓“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所以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医学理论实践都不会陌生,甚至许多名医就是医文俱佳的大知识分子。游礼贤自幼就非常注意医学的研习。光绪十一年,他考取乙酉科拔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这一届的拔贡生,还有一位后来成长为医学大师的,就是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先生,萧龙友的嫡孙女肖承悰教授也是“国医大师”。
游礼贤一生宦海远达,做官之暇总留心医药,并常为他人诊病问疾,处以方药,多有良效。相较于游礼贤的从政功绩,他的医事资料不多,但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游礼贤的大哥、游百川长子游绪贤尝因病双目失明,久治不愈。游礼贤就是抱持救治兄长的信念,专心眼科研究。游礼贤可在太医院借医书研读,遂精研《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审视瑶函》等历代眼科典籍,为兄长亲拟处方、炮制药物,后来其兄长眼疾渐愈。由此,他的临床功夫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据其后人回忆,“看到许多眼疾患者经二伯医治后,轻者恢复如初,重者病情明显减轻”,可见其医术之高明。
游礼贤的仕途成就在于辅助其父在山东治理黄河,又在国难之际到任陕西,平反许多错案,保一方百姓。他又用跟随父亲学得的治水方法将穿陕而过的黄河治理疏浚。光绪二十三年,川陕总督鹿传霖劝他赴川任职,但游礼贤以后代需教诲为由谢绝,从此退居故里,以医文立世。
事实上,游礼贤说的后代需要教诲并非全是客套的托词,在子侄辈中,他真的培养出了一位学验俱丰、德行高尚的一代名医——游为贞。
游为贞(1884~1960),清代贡生,游百川之孙,游礼贤之侄。游为贞七岁入家塾读书,勤奋好学,先从二伯父指点给他的医书入手学习,既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又学《神农本草经》药理,更着重研究了眼科病理论与医学实践,可谓精于眼科,博及各科。在游礼贤指点下,游为贞20岁时便独立行医,应对临床各科。
那时,四里八乡找一个医生是很难的,能买到药就更难。独立临床后,游为贞为便利乡亲看病,专门开起了一家药铺,字号为“同春裕”。得益于家族积累,游为贞可以读到大量医书,再加上他得游礼贤亲炙及自己勤奋努力,不多久他便饮誉乡里。现在,还可以从滨城区很多老人口中听到他治病的故事。
比如1910年前后,滨城东关有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病危,已不省人事两三天,家人也为他准备好了后事。邻居一老者对病家说:“中游村游为贞先生医道高明,怎么不请他来给看看,就算治不好,也为孩子尽个心。”病家心中满是希望,但也嘀咕:“人家是游宅的大少爷,咱一平民百姓,能请得动吗?”老者说:“这个游大夫没有大少爷架子,医德很好,还是去一趟试试吧。”病家去请,游为贞知道情况后二话不说,迅速赶来。依据病人症状,游为贞诊断为痰阻气机,蒙蔽清窍而致,并非不治之症,便先施针刺,又开具了“通关散”。两个时辰后,病人有了微微呼吸,顷刻“哎哟”一声,苏醒过来。随后,他又为病人开了张调治处方,几天后这个年轻人身体机能便慢慢恢复了。
游为贞出自官宦世家,但没有“官三代”架子,很体谅贫苦人。诊病期间,游为贞时常看到许多穷苦人家既需要治病,又没钱支付药费,他总是吩咐药铺的伙计记个账,年底还不上账就销了,从来不催不讨,有时甚至让药铺给病家点钱以应对生活。
那个时候,病家请医生到家看诊,是需要备好车马酒席的,请游为贞出诊时,有用骡马车的、有用小推车的、有用毛驴车的,也有家境困难无车马可用的,游为贞就跟着徒步前往。游为贞高尚正直,不以车马酒席好坏与否选择病家,而是根据病家病情急缓作出选择。他总说穷人患病无钱买药,往往严重到不得已才求医,一定要先为他们看病。1960年9月,游为贞辞世前一个月病重在家,已经不能出诊,这时一位范集村的患者因病情危急前来求诊。游为贞听见院子里的动静就问:“外面是来看病的吗?进来吧。”他曾对家里人说:“我一天不死,就要看病。”
游为贞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口碑,方圆百余里甚至远及北京等地,每日都有许多患者慕名赶来。据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游为贞移居北京,乡亲们不愿这位好医生离开,又把他请了回来。1957年,老中医张风谭请他到地区人民医院(今滨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但他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就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而到本村附近的一家卫生所当医生,坚持服务乡里。
游为贞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一本《病验方册》,记载着他临床屡用屡效的眼科验方100余首。游家的医学传承到游为贞并没有终结,游为贞又将自己的侄子,即游百川的曾孙游传顺培养成一方名医,尤精眼科。笔者常听到许多当地老人讲起游传顺老先生的许多事迹。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重新认识中医药、保护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是重要的时代课题。黄河三角洲地区历代名医辈出,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相较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是较晚与西方现代医学全面接触的地区,这为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样本。今日起,本报开设“黄河三角洲名中医列传”栏目,以滨州地域为主,推介历代这方水土培育出的杰出中医医生,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当地医学发展脉络和学术流派,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历程,进而助力健康滨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