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牵住集体增收“牛鼻子” 蹚出乡村振兴“共富路”
庞俊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乡村振兴,群众增收和村集体增收是重要课题,如何做足土地文章,实现共同富裕,邹平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营”实现共富增收的路径。
  有田一起耕,“共富农场”开辟集体增收新模式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农业的源头、农村发展的根基。在过去,小农耕种模式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种植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小规模种植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发展趋势,规模化、机械化的统一耕种模式日渐成为主流。2017年,随着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邹平在滨州市率先大规模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小农户分散土地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适度集中,用土地流转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大门。2022年以来,邹平坚持党建引领,将农村基层基础优势与供销社经营服务优势相结合,创新实施“1+4”新型土地经营模式,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进行集中种植经营,打造“共富农场”,带动共同富裕。
  合作经营提效率。“1+4”新型土地经营模式是邹平打造“共富农场”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中“1”即坚持党建引领,“4”是构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金融”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由镇党委统筹,支持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经营流转土地,供销社提供“耕种收”等托管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多方合作种好一片田。通过合作经营,既降低了种地成本,又提高了服务质量,亩均收益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2022年,邹平162个村试点经营土地4万余亩,共实现集体收入4000余万元,平均各村增收24.7万元。截至目前,邹平累计流转土地69.81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化率达到75.23%。
  特色种植立品牌。除粮食作物外,开发特色农产品也是邹平打造“共富农场”的聚焦点。近年来,邹平围绕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由村党支部统筹,村民参股流转部分土地,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管理,利润由村集体和村民按比例分配。目前,邹平已建成涉及韭菜、西瓜、生姜、圣女果、山药等多个品种的集体经营特色种植项目,在增加收入、提供就业的同时,进一步盘活了湖边、堤岸等小面积土地,充分释放土地价值,提升共富成效。
  有力一起出,“共富工厂”打造产业振兴新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利用好自身产业资源优势,以村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更是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一条“快车道”。邹平产业基础雄厚、企业数量众多,拥有注册企业2.4万家、市场主体8万余家。近年来,邹平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村企联动,推动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运营“整村资源”,实现最优利用。镇党委牵头,村集体梳理闲置资产,统一收储资源、统一规划开发、统一招商运营,携手当地发展前景好、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共建共富车间,实现对整村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推动共富共赢。比如,韩店镇梳理整合旧口、刘楷等10个村村级合作社资金资产750万元,入股邹平鼎盛油脂有限公司,每半年进行一次分红,预计每年获得分红56万元,平均每村增加村集体收入5.6万元。目前,根据各村资源实际情况,邹平共推动建设“共富工厂”54个,既创造了就业岗位,更增加了集体收入。
  培育“优质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实施“实体强村”行动,每个镇街均成立“实体强村党建联盟”,综合考虑各村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好生街道鹿家村借势淄博烧烤大火,由街道、村集体、村民各出资5万元,建设网红烧烤小饼制造项目,预计投产后日产小饼3000包、净利润900余元,年收入达33万元。截至2022年底,按照“一村一实体项目”标准,邹平共实施文旅、种植、养殖等各类“实体强村”项目近70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5000余万元。
  延伸“产业图谱”,推动融合提升。推动农业项目向下游延伸链条,实现一二三产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比如,孙镇蔡家村在推动“1+4”新型土地经营的基础上,计划发展粮食深加工,建设面粉厂和仓储设备,打造自有品牌。邹平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从5年前不足30%发展到2022年858个村全覆盖,年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40%。
  有钱一起赚,“共富市场”激活村级经济新动能
  单打独斗难发展,抱团共生创市场。农产品往往品类杂而散、主体多而小,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真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只有打破村域限制,化零为整、抱团取暖,才能实现更好发展。邹平通过整合各类农村资源和产品资源,发展集体经营的商贸经济,推动共同富裕。
  发展租赁经济。建有城市社区的村庄,通过出租位置优越的门头房获得租赁费。比如,黄山街道、黛溪街道共有64个村,每年各类承包费及房屋租赁等收入近2亿元。除道路修缮、绿化等费用支出外,各村根据情况向村民发放租金收入,6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学生上大学等村里都有资助,惠及全体村民。
  构建商贸市场。村集体牵头,将农产品分类别进行集中统一销售,建设规模更大的农贸市场,拓展产品销售范围、提高经营收入。比如,好生街道姜家村集合花卉产品资源,探索开发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销售蝴蝶兰、宝莲灯等高端花卉,成功打造并推广“姜家村花卉超市”品牌,产品销售范围突破地域限制,市场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也联合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大型绿化工程、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等项目,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市场覆盖范围更广。目前,邹平建设各类“共富市场”85个,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富农增收。(作者单位为中共邹平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