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孝子王祥
侯玉杰
  王祥(185-269),字休征,魏晋时期大臣,琅琊临沂人。王祥是著名孝子。其母薛氏早逝,其父续娶朱氏。《晋书》王祥传载:“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以上三则故事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卧冰求鲤”“黄雀入幕”“风雨守柰”三大孝例,后来,王祥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曾经隐居在今滨城区王祥店村。旧《蒲台县志》有记载,该村就是因为王祥的隐居而得名,该村建有王祥庙。
  后来,王祥带着继母和同父异母弟王览,到庐江避难,他在那里隐居30余年,屡受邀请,一直不肯出来做官。三国魏黄初(220-226)年间,继母去世,王祥尽孝后,始应徐州刺史吕虔邀请,任徐州别驾,负责处理民政事务。这时的王祥年近六旬,他本来坚辞不就,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力劝他出仕,又给他备好了车马,他才应召。时徐州境内社会环境不宁,流贼、流寇不断骚扰地方,他“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他治理地方有政绩,被举为秀才,任温县令,再迁为大司农。
  魏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帝位,王祥因参与定策之功,封为关内侯,拜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次年,镇东将军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反抗执掌朝政的司马师,王祥随司马师讨伐,因功迁太常,封万岁亭侯。正元三年,曹髦下诏书恢复三代古制,在太学设“三老五更”,升王祥为三老。曹髦亲临太学举行典礼,“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给予王祥极高的礼遇。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害魏帝曹髦。司马昭又诿罪于成济,将其诛杀并灭其族。王祥在朝臣举哀时,边哭边说“老臣无状”,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事后,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封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为晋王,“三公”皆往谒见,司徒何曾先到晋王府行跪拜礼。司空荀顗对王祥说:“晋王尊重,何侯已尽敬,我等亦要行拜礼。”王祥说:“相国确实尊贵,但他是魏国的宰相,我等是魏国的三公,公、王相差不过一阶,哪有天子的三公轻率拜人的,那样不但有损魏国的威望,也亏晋王之德。”到晋王府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作长揖。司马昭对王祥说:“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王祥持正守节,赢得了司马昭的敬重。
  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进封王祥为睢陵公,拜太保。司马炎称帝之初,虚心纳谏、广求诤言,特派大臣登门向王祥咨询施政的得失,以及施政的优先方向。因年老,王祥一再要求辞官,有官员劝说晋武帝司马炎同意其辞官,遭到司马炎的拒绝,说:“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王祥力辞,遂得批准以睢陵公回家养老,俸禄如旧,赏赐车马、房屋以及大量的财物,朝中每遇有大事,便派人前去征询,其位置同太保、太傅,更在三司之前。司马炎诏书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以公子骑都尉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司马炎对其恩宠有加,位极人臣。
  泰始五年(269年),王祥病逝,享年85岁。临终前,他告诫子孙:“生之有死,自然之理”。他遗嘱死后不要张扬,丧事从简,不许穿丧服,只穿平时的旧衣服下葬;皇上所赐金银玉器,不得随葬;不许用砖石造墓穴,不许起高坟头;不许家人送葬,忌日只在家里祭奠。王祥留下5条立身之本:“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致哀,谥曰元。
  王祥有5个儿子,分别是肇、夏、馥、烈、芬。长子王肇官至始平太守,其子俊,为太子舍人,封永世侯;王俊子王遐,官至郁林太守。王烈、王芬,二人均早年知名,二人同时亡,死前,王烈欲还葬旧土,王芬欲留葬京都洛阳。王祥流泪说:“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唯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