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下河乡探索“1+4+137”网格化管理模式
把社会救助融入基层党建网络,解决特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刘璐报道)近年来,沾化区下河乡探索推行“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数据赋能、多元参与,把社会救助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构建起困难群众网格化发现、简易化求助、动态化监测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持续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建+机制创新”,主动发现强能力
  下河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
  建立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联户机制。依托下河乡“下千户,和万家”党员干部联户一项中心活动,把全乡27个村5235户群众和342个经营业户分成4个大网格,分别由乡班子成员任网格长;4个大网格细分为137个小网格,由137名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任网格员,探索“1+4+137”网格化管理模式,织密全域一张网。
  培养一支社会救助红色队伍。该乡积极引导联户党员干部当好救助政策宣传员、民情民意信息员、动态管理监督员、困难群众守护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培养出一支群众身边的红色救助队伍。
  开展常态化遍访工作,提高困难群众主动发现能力。该乡联户干部每季度至少入户走访2次,把遍访中发现群众困难作为联户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联户干部熟悉民情优势,主动收集困难群众急难事项线索,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发放党员干部联户卡,方便群众遇事联系,真正让救助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努力做到救助“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今年以来,下河乡通过联户干部协助申请,办理低保18户,占新增低保户的82%,办理临时救助19人,占新增临时救助的90%,尤其是通过联户干部及时反馈,办理因火灾等临时性困难的急难型临时救助3人,全力保障群众生活。
  “党建+数据赋能”,精准认定添动力
  下河乡自主研发“下千户和万家”App,建立“立体”群众形象。以村为单位,以联户干部为小组,将全乡所有群众信息均导入系统。每位联户干部均注册App,除群众出生年月、性别、是否低保户、是否残疾人等基础信息外,也将群众住房情况、基本收入情况、子女赡养情况等信息导入系统,让系统中每名群众形象更加立体。通过查询该系统,民政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全面掌握困难群众基础信息,为入户调查、精准救助打下基础。
  群众诉求线上直达,让救助业务申请触手可及。该乡在App中专门设置“群众诉求”模块和“正在解决诉求”模块,联户干部在群众家中即可上传群众诉求,并选择第一受理科室。集中走访结束后的第二天为诉求整理日,各科室主动梳理群众诉求,分析研判处置方式。形成转介机制,第一受理科室通过核实,在5日内作出是否处置的决定,若通过核实不属于本科室处理,立即转给应受理科室。每月底通报一次各科室诉求办结率,切实将群众诉求落到实处。通过该转介机制,解决了交叉救助、遗漏救助问题,推进精准认定、精准援助。该系统自启用以来,入户核实60余次,民政受理42件,其余均转到其他科室处理。
  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特殊人群得到特别关注。下河乡利用线上系统,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将特困、低保、孤困儿童、当年接受过临时救助人员、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群信息全部纳入,共纳入406人。实际工作中,联户干部在系统中对以上群众提出救助申请,将会在系统界面优先显示,优先核实,对该类困难群体特别关注。通过完善数据库检索统计功能,对不同村、不同人群、困难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可视化服务。今年以来,已为2名半失能人员办理集中供养手续。
  “党建+多元参与”,提质增效聚合力
  完善低保动态监测机制。该乡利用联户干部常态化入户的优势,对低保户是否就业、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是否改善等情况进行动态掌握,把联户干部监测作为对低保家庭定期复核的有效补充,要求联户干部发现监测对象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时及时告知民政部门,由民政办入户复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低保待遇,有效促进低保工作公平、公正。
  整合资金为老服务。在“下千户,和万家”活动中,该乡党员干部发现房岭村内许多孤寡、留守老人存在吃饭随便、应付的问题,第一时间整合房岭村养鸡场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和部分社会资金,建设孝善助老食堂,采取分年龄段村集体补助的方式运营,80岁以上老人免费,60岁以上老人适当收费。超市当天配送新鲜蔬菜,确保食材新鲜,让老人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解决了村内低保、特困、孤寡、留守老人的“一顿热餐”问题,弘扬孝老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再提升。
  多渠道链接社会资源。下河乡成立社工站,与溪边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者作用,从关爱帮扶、心理慰藉、爱心救助等多方面介入,完成孤困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孤困儿童微心愿、家长心理陪伴、困难群众日常服务等一批社会关爱项目,累计服务200余人次。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为符合条件的分散供养特困家庭配套提供助走器、呼叫器、感应灯等设备。引进专业第三方,为全乡87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居家照料服务和心理关爱服务,满足了分散供养特困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