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市派“第一书记”张震:
变本地资源为特色产业 带领村民走向共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
  “大娘,早吃了?带孙子玩呢?”“呦,张书记,自打这广场建起来,村里大人、孩子吃完晚饭就往这跑,荡秋千、玩健身器材,跳广场舞的也多了。”
  初秋的傍晚,三面环山、层峦叠翠的邹平市西董街道杨家峪村,清风阵阵。村内崭新的塑胶广场上,中老年人惬意地健身,孩子们快乐地嬉戏,广场舞音响也已经摆好。市派“第一书记”张震身穿背心、脚蹬拖鞋,熟络地跟村民拉起呱。
  “张书记来到后,咱村可真是一天一变样,修桥、修路、通自来水,建灯光文化广场、农村书屋,每天感觉都和过年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啥惊喜?”村民任立新乐呵呵地说。“放心吧任大姐,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呢。不但咱村子会更美更亮,大家伙儿的腰包也会越来越鼓。”张震笑着说。
  访民情,解民忧,群众期盼变成现实
  2021年底,受市委组织部委派,市政府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张震来到杨家峪村。村子软弱涣散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张震一头扎进村“访民情”,白天村民不在家就晚上去,在访、问、听中逐一了解村民所愁所盼。
  很快,这座小山村的底情就“印”在了张震的脑子里——不足300口人的村子,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除了外出务工,多数居家的老年人及妇女靠种植杏树或养蜜蜂赚取少量家用,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0万元。
  村民对改善现有生活环境,以及拓宽农副产品销路的期待,成为张震的工作方向。要想富,先修路。杨家峪村口石桥因建成时间已久,桥洞被山石堵实,形成漫水桥。雨季河水暴涨,桥面无法通行;冬季桥上河水结冰,行人车辆经过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而这里也是通往鹤伴山景区的必经之路。面对村民修复漫水桥的强烈愿望,张震积极协调水利部门投资30万元,2022年10月份完成了实用、美观于一体的新桥建设。
  了解到因山区地形特殊,杨家峪村通自来水存在较大难度,张震再次协调相关部门,通过多次实地勘察和论证,推进自来水安装工程成功实施。2022年春节前夕,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户户通。
  变资源为产业,项目带动增强村庄“造血”功能
  “张书记你看,俺家里存了有4000多斤蜜了,卖不出去,真愁得慌。”一次入户走访,在60多岁的村民李宜亮家,望着眼前一瓶瓶一罐罐的蜂蜜,张震被震撼到了。
  所谓靠山吃山,鹤伴山脚下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给蜜蜂养殖带来便利。和李宜亮一样从事蜜蜂养殖的村民,仅杨家峪村就有20来户,从三五十箱到一二百箱不等。然而,由于蜂农多是老年人,外出不便,且没有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难以进入商超,也不符合网上销售条件。除了借助亲朋好友少量推销外,大部分蜂蜜常年堆积在家。
  “常听说有掺白糖的假蜂蜜,咱们这个能保证是纯正蜂蜜吧?”张震问。“不瞒您说,张书记,咱这真蜂蜜都卖不出去咋还能造假?而且掺白糖不也得需要成本和精力?”蜂农无奈地叹气道。
  而除了蜜蜂养殖,村里的杏树等种植同样存在销路难的问题。如何变资源为产业,彻底拔掉村里的“穷根”?张震在调研分析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先后赴济宁、潍坊考察学习蜜蜂养殖和蜂蜜加工工艺、运作模式。回来后,通过召集村“两委”集体讨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程序,张震积极带动村“两委”,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优势,注册了“鹤伴峪园”蜂蜜商标,打造具有西董“鹤伴”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总投资50万元建设的杨家峪村蜂蜜加工厂已完成地基建设,预计11月份建成运营。
  “项目建成后,不但解决本村蜂农卖蜜难题,而且可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同时给村集体和入股村民带来收益,更多营养健康的纯正蜂蜜将走进千家万户。”张震表示。与蜂蜜加工厂遥相呼应,在杨家峪村村西,总投资1000万元的招商引资项目雪桃种植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张震的积极协调下,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这两个项目将深层次带动村里可持续发展,明年村集体收入可突破50万元,而且可为村民带来2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张震信心十足地说,接下来还将对村庄进一步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村内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真正让小山村变身景村融合发展的美丽村、产业富民的幸福村。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