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航空宇航学院(中心)主任郑会龙:
扎根滨州 为滨州打造国际知名科研平台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通讯员张蕾付瑛杰

  开栏的话:
  也许,你生在滨州;也许,你长在滨州;也许,你奋斗在滨州;也许,你叶落滨州。无论你是与滨州情定终生,还是滨州的匆匆过客;无论你是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还是从这里奔赴星辰大海,请你记住,滨州,是你永远的家,给你最深沉的爱。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对话滨州·新滨州人》栏目。该栏目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新闻传媒中心、市企业家协会联合推出。栏目聚焦对滨州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新滨州人,讲述他们在滨州的故事,分享他们与滨州的缘分与相互成就,从而也可以激励滨州人以更加自信的形象、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书写新时代的绚丽篇章。
  2023年2月16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和他的团队,是一群新滨州人。
  今年5月,全球首个基于GPT的无人机物流算法控制系统成功推出,将为无人机物流行业带来全新变革。设计师及其团队,还是这一群新滨州人。
  本期《对话滨州·新滨州人》栏目主人公,就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智能巡飞技术实验室主任、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航空宇航学院(中心)主任郑会龙。
  今年3月2日,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多家媒体发布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这条消息。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体,人们看到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点的“第一把火”。
  中国人在太空点的“第一把火”,有浓重滨州元素
  不为人知的是,这段珍贵的视频资料,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公开”播放过。
  播放地点,是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北门的一处大屏幕。只是外人不会想到,大屏幕中的这簇蓝色火焰,对中国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人们更不会想到,这历史性的时刻会有“滨州人”参与其中。
  郑会龙,就是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他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智能巡飞技术实验室主任,另一个,是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航空宇航学院(中心)主任。
  “点火那天,我拿到了相关视频资料,而那天我也刚好到滨州,跟我们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高鹏和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介绍了情况后,就通过大屏幕发布出去了,也是想提振一下我们滨州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郑会龙说。
  燃烧是国际空间站的经典实验之一。
  为什么要在空间站做点火实验?空间站里的火与地面上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相较地面的小火苗,太空火苗更短、更圆,通俗来说,太空中的火苗要更‘胖’一点。而且,它的颜色特别蓝,内焰结构与地面上的有很多区别,科学家们正在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郑会龙说,地面燃烧实验火焰会受对流、重力等因素影响,而空间微重力环境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因而,通过微重力燃烧实验,科学家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燃烧的本质,并最终推进相关应用研究。
  空间站点火实验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更仔细地观察燃烧过程,分析出燃烧先产生什么,再产生什么,哪个阶段产生光,用不同的配比产生什么效果等。只有深入研究燃烧每个阶段的细节,才能更深地去理解燃烧的物理学和化学层面的基础问题,促进航空发动机、空间动力以及PM2.5整治,也包括空间站防火等问题。(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