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芬故居大门。
润物细无声,授业于无形。
——题记
金秋万里,诗意盎然。8月中旬,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内心深处涌起洪波。
时光飞逝,自己在校园里已经奔走三十个春秋,年轻气盛的躁动、浅尝甘霖的欣喜、遭受挫折的痛楚、不眠之夜的焦虑,如同一本连环画。手中的画笔还没有停下,依然挥舞,从最初把教师行当作为一种吃饭糊口的职业,到如今把它升格为一种事业,走过从挑战自我到完善自我的艰辛历程,越来越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教师,虽然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工作虽然平凡,却承载了学生滚烫的目光和千万家庭的厚望。
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在“学生”这一面面宝贵的镜子面前端详,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连自己也都不喜欢的脸,原本方正和蔼,而今却时常由晴转阴,时不时来上一阵狂风骤雨,自己引以为豪的教书育人生活笼上了一层浅灰。偶然翻出从教满二十年时的一篇随笔文章《放弃就是背叛》,结尾那句话灼烧着我的心:做老师,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那就是背叛自己的神圣职责,亵渎自己的灵魂。怎么办?绝不能老来老去没了出息。我决心打起精神去寻觅一剂良方,继续坚毅前行。
“鸿儒世家天下闻,谁人不知吴式芬。兰心竹节浩然气,化作甘霖润古今。”聆听着“金牌导游”邢先生意气风发的吟诵,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海丰吴家——吴式芬故居。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无棣称作海丰。清代著名科举家族海丰吴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美誉。吴家诗书耕读,道德传家,儒风仕途,历经整个清代,吴氏家族被视为“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吴式芬是吴家第八位进士、第二个翰林,官至内阁学士,在金石学、考古学方面颇有成就,是响当当的硕学通儒。
我竖着耳朵用心聆听,渴望从中了解这个号称“中华无二家”的科贡门第,二百多年奇迹般地培养了九名进士、二十名举人、三十八名贡生,吴氏家族从农耕世家发展为文化望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对于我这个依然不够成熟的老师有什么借鉴意义?我萌生出好奇,急于破译海丰吴氏成功的密码。
故居整个建筑格局,既有官宦府第的宏伟气势,又有宦居园林建筑的艺术情趣之美。牢牢吸引住我目光的,却是那面气派庄重的石刻墙。我来来回回地踱着,一遍,两遍,从头至尾,轻声地诵读这镌刻着吴家对子弟授蒙教导的《家塾授蒙浅语》,不由得由衷感叹吴氏家风家训对家族子弟的谆谆教诲,真真切切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授业于无形”。
住进宾馆,好友们有的出去遛弯赏月,有的聚到一屋畅谈此行感受。我独自一人,迫不及待床上一躺,饶有兴致地从网上搜到《家塾授蒙浅语》的相关资料,细读起来。《家塾授蒙浅语》不足五千字,内容却十分丰富,包含了拜见礼仪、洒扫应对之事、识字规则、诵读方法、为师之道、读书范围及练习书法的要领等,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要求细致入微。“童蒙入学,先须教导,使一言一动皆知该当如何。安顿得身子,方能安顿得心,然后能读得书——莫谓此等是小事,乃读书之本,德性之基。”情不自禁,我干脆坐起来,摇头晃脑地在床上诵读起来。我愈加坚信孩子在一入学时,就要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看似小事,绝非小事,乃是成才树人的根本。
一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正午艳阳高悬,大伙在碣石山上蒸了一大通桑拿,个个汗流浃背。别看海拔仅仅六十多米,可攀上去,接着走下来,加上一连串又走了好几个地方,晚上倒真有点疲累了。我品读《家塾授蒙浅语》,不时联想起教过的一茬茬学生,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又难免留下些许遗憾。倘若早一天读到《家塾授蒙浅语》,或许我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学得更好,假如能够早生百年,拜吴式芬大儒为师,那该多么幸运。
恍惚睡梦中,我又回到了吴式芬故居。敲门走进一间温馨的书房,书案后坐着一位先生,温文尔雅,器宇不凡,这不就是吴式芬老先生吗?我崇敬地赶紧屈身跪拜。先生一边搀我起来,一边询问我从何、为何而来。当知道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时,便欣然为我解惑。“上学必须早起。早起一清晨,胜似一下午,至迟亦不可日下屋檐。”先生停下诵读,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吴家家训开篇就强调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要讲究规范。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天之计在于晨,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赢得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一个劲地点头。先生请我一起来到《家塾授蒙浅语》那面壁刻前,循循善诱,解读一个个宝贵的教育妙方,嘱咐我要用心研读,学以致用。
先生如此和蔼可亲,我也大胆地展示了自己教语文几十年练就的句读本领,放声朗读《家塾授蒙浅语》的几个段落,并把理解和体会说出来,请先生点评。“作揖须并两足,以左手拉右手,自心上起向下……足勿践衣。”“立则两足齐并,勿跛倚;坐则勿箕,勿两股相加,勿颤动,勿倾侧,勿过仰;行则舒徐,勿疾,必后长者。”“读书先要端端正正坐着念,手足不妄动,不跛倚,眼不旁看,念书要一字字清楚,一句句清楚。”“先生长者出入,必须在位上一站,仍即坐下念;客来不许不念,不许说话,更不许笑。出必告,解后必盥手。”这一段段通俗易懂的文字,仿佛在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就必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知书达礼当恭谨”。
《家塾授蒙浅语》还用了四个段落就如何行礼、如何坐立进退,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甚至连如何掀书(翻书)、爱护书、保存书这样的细节都记录得非常周全:“掀书(翻书)须教令右手中指仰着搓起书角,以大指掀摺缝,勿污下头;书不许摺皱、揉烂、墨污、水湿;捧书、接书,必须两手,尊长前他事亦同。小学生书少,须用书布包裹。放书要齐整。”足见引导孩子们从小从细节做起、养成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却总是走偏,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时常要求不严,习惯养成难以落到实处。
“……须令唇音字送到唇边,齿音字送到齿边,舌音字送到舌尖。不使送不到,不使音不住,不使有杂音零碎毛病,必须会换气……会换气则朗朗如贯珠,字字清真,字字轻圆,再念不累矣……”我又快活地放声读了一段,然后向先生检讨。作为语文老师,少不了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我习惯“命令式”布置下去,而如何读好、背好,却很少细致要求。《家塾授蒙浅语》中的读诵要求就做到了细致入微,又深入浅出,堪称专业水准。吴氏家族“掇英撷秀科甲如林,名宦贤卿方伯联第”,我想这成功的密码,必定是得益于家教有“良方”“妙方”《家塾授蒙浅语》呀!再看吴式芬老先生,手捻胡须,一个劲地点头。顿时,我也心花怒放。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同屋的少军兄回来了,把我从梦境中唤醒,我顿时困意全无。和他早就相识,也有共同语言,便喜不自胜地把梦游吴式芬故居的收获分享给他:《家塾授蒙浅语》这海丰吴氏的家风虽是“浅语”,却表现出“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忠贞孝友,礼仪传家”的鲜明特点,实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藏。我定当好好研读,力求悟透其中的学记之道、赏罚之道、温习之道、授蒙之道、读文之道、读诗之道、读赋之道、书写之道。引领学生习得“课间礼”“书本礼”等,从细微处入手,先安顿身,再安顿心,身心皆安,然后以恭敬之心求学、以真诚之心求学,助孩子们一臂之力,帮孩子们能学有成、德有长、智慧生。少军兄平易随和,不时和我交流着看法。
眨眼一看时钟,已是深更半夜,不好意思再打扰老兄休息。而自己还是久久不能入睡,打心底感激这次无棣之行,让我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幸觅得一剂育人的良方《家塾授蒙浅语》,是它激发了我的斗志,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行程结束,我又回到了我的学校、站上了我的讲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正襟端坐,“手足不妄动,不跛倚,眼不旁看。”念书的声音格外洪亮有力,可谓“一字字清楚,一句句清楚。”忍不住之际,我为孩子们的表现鼓了一大阵掌。接着也放声吟诵“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掌声又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我看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看着我,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家塾授蒙浅语》,我将珍藏起这份来之不易的育人良方,它定会绚烂我今后的师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