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杨柳雪镇在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作典型发言
红旗引领文旅融合产业共兴 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李春轩尹新源















  10月13日至14日,滨城区杨柳雪镇党委书记张京楠作为唯一受邀乡镇代表,参加了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并作典型发言,详细介绍了杨柳雪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经验。
  近年来,杨柳雪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探索蹚出“红旗引领、文旅融合、产业共兴”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杨柳雪路径”。在今年5月23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上,杨柳雪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走好文旅融合之路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上世纪中叶,杨柳雪处处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极低,百姓生活困难。1963年,杨柳雪人打响了“搬走盐碱土、扫掉地上‘雪’”改变旧面貌的战斗,挖沟开渠、引黄治碱,昔日的蛤蟆湾、荒碱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创造了连续7年粮棉双高产、双贡献的奇迹。1970年2月,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杨柳雪被周恩来总理亲树为全国“棉区的一面红旗”。1979年12月,杨柳雪获颁国务院嘉奖令。
  以红色文化为带动。1999年,为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杨柳雪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怀周祠,成为全国唯一一处群众自发筹资建设、以缅怀周恩来总理为主题的纪念馆。2017年,在市、区两级统筹谋划下,杨柳雪镇深度挖掘红色历史、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全面启动了“一基地两中心”红色矩阵打造工程,先后建成了以周恩来总理“六个杰出楷模”精神为主题的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以“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乌龙堂村党支部为基础的滨城区党史教育中心,以及展现滨城区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培育“新农人”的滨城区乡村振兴实践中心。并依托滨城区委党校杨柳雪分校,创新打造“红色+”党员教育品牌,开发20余种红色课程,推进红色文化进村居、进企业、进校园,受教育群众累计达35万人次。同时,杨柳雪镇将红色文化与北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杜受田故居、南部沿黄文化统筹纳入全区旅游规划,打造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区。
  以红色片区为带动。杨柳雪镇谋划了以“一基地两中心”为核心、滨杜路为轴线、覆盖20个村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成4个党建示范产业园,落地了红色基因棉花基地、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项目,片区内所有村都创建成为国家、省、市级文明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5万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于2022年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坚持片区化发展打造共富示范区
  杨柳雪镇在坚持片区化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片区的同时,沿徒骇河流经区域,规划建设了覆盖14个自然村的沿徒骇河流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共富示范区,将搭建“一带三区多点”生态产业链作为发展方向,即:徒骇河临河自然风光带、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美乡村示范区、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尤其是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西辛庄村,连续5年举办“田园风光·果香辛庄”采摘节,举办滨州特色农产品展销,游客体验现场采摘、品尝的乐趣,成为聚人气、赚财气、增效益的滨州名优特农产品交易的年度品牌活动。逐步建成了以东有杨柳雪红色文化、西有西辛庄绿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一红一绿”发展新格局,从而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成为集红色文旅研学、果蔬休闲采摘、精致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滨州城市近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杨柳雪镇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带动,将红色精神转换为助推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村庄治理作为组织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1+6+X”党组织过程管控机制,进行量化积分考核,充分激发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创新“全科大网格+党员微格”双格联动工作机制,以村为单元划分111个网格,以村内街巷为界划分1696个党员微格,由专职网格员和微格党员定期排查走访、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涵养文明乡风。杨柳雪镇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全国文明乡镇。
  杨柳雪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生态振兴的重要载体,率先整建制完成旱厕改造与清洁取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升,全域推进自来水升级改造。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创新实施人居环境“双月考核”机制,考核排名靠前的按照村内人口数予以奖励补贴,排名靠后的取消该村评先树优资格,并与村党支部书记部分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层层压实责任,让环境卫生得以常态化保持、长效化治理。
  如今,杨柳雪镇村村都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健身广场,村村有好戏、村BA、农创嘉年华、短视频直播大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一派水清、街净、天蓝、人和的宜居景象。
  坚持补链强链延链走好产业共兴之路
  杨柳雪镇抓牢粮食全产业链,依托中裕集团、国盛农业、滨国农机等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覆盖全域的小麦“育种收储加销”闭环式全产业链。全域种植中裕优质麦,较普通小麦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年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通过联合国盛农业等企业,全域推行播种收割、深耕深松、一喷三防等社会化服务,平均每亩地降低生产成本超100元,带动农民增收超过750万元。
  该镇全域实现订单式收储,优质小麦收购价较市场高出10%,带动增收超过900万元。布局建设烘干机、储粮仓、粮储库等粮食收储中转站,满足全镇及周边乡镇的粮食收储需求。全域实现粮食加工,通过中裕、华立麦业等企业,生产面粉、面条及烘焙、速冻食品等200余种产品。最终,这些产品再经企业销售网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内部食堂以及大型商超和直营快餐店、便利店,为城市提供了“一条龙”口粮保障服务。围绕粮食种植和加工,落地8大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2022年,杨柳雪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目前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杨柳雪镇全力抓好特色果蔬生产链。作为城郊型农业乡镇,为满足市民对生鲜果蔬的需求,该镇重点发展了以果蔬种植为主导的设施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形成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建有数百个种植大棚,形成西辛庄口感型黄瓜、杨柳雪山芹、黑皮鸡枞菌、街南孙牛奶草莓、莫李芭劳耐无花果等市民首选的蔬果品牌,并统一注册了杨柳雪商标,这些果蔬可现场采摘、礼盒销售,也可供应餐饮,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如,市民餐桌上的辛庄黄瓜,就产自杨柳雪镇西辛庄村,该村共有各类果蔬大棚356个,年产黄瓜7000吨,黄瓜年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90%以上,一个大棚户种植两到三个大棚,户均年收入达22万元以上。
  同时,为拓展销售渠道,杨柳雪镇贯彻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嫁接社区团购、电商直播等模式,让优质产品进社区、进网络,杨柳雪品牌的特色果蔬产品深受市民青睐,有的甚至成为“网红单品”,销售火爆。
  聚力推动全域发展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杨柳雪镇凝聚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行动,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项目为主导,由村党组织牵头或参与,引入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多方力量,发挥“合伙人”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盘活村庄可利用资源,实现产业链完整串联、价值提升。截至目前,已通过发展共富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320余万元。
  杨柳雪镇实施科技型“共富合伙人”示范项目,投资3368万元的鱼菜菌共生数字化生态种养示范园项目,占地79.8亩,采用“1+1+N”模式,即:建立1个共富党建联盟进行统筹,由1家区属国企惠达瑞和公司负责运营,15个村参与投资,可实现年产鲜鱼80吨、蔬菜208吨、蘑菇288吨,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万元以上。建设32个鱼菜菌共生标准化生产模块,将鱼养在网箱里、蔬菜种在鹅卵石上、食用菌种在套棚间,鱼棚与菜棚间以地下管道相连,养鱼的水携带鱼的排泄物进入菜棚,经过鹅卵石上硝化细菌分解,转化为可供蔬菜吸收的养料,水经过净化过滤后再回到鱼池,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达到科学共生的“6个0”目标,该模式入选国家农业部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此外,杨柳雪镇实施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实验基地项目。该项目以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盛源种业为投资主体,配套部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共投入5000万元进行建设。实验基地主要承接良种繁育试验和推广,经过校企联合专家团队的努力,培育出优质小麦和糯玉米新品种,再由企业进行原种繁殖,繁殖出的良种交由村集体或种粮大户进行种植,培育出的种子价格比普通小麦收购价格每斤高出1元左右,带动群众每亩增收1000元,同时企业提供繁种后分拣、精选、包装等几百个临时用工岗位,让广大群众通过繁种子、做服务,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双份收入。
  在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周总理的雕像矗立在花团锦簇之中,受群众瞻仰。
  杨柳雪镇率先启动、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在杨柳雪镇正式揭牌。 杨柳雪镇连续5年举办“田园风光·果香辛庄”采摘节。 杨柳雪镇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滨州实验基地效果图。
  近年来,杨柳雪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沿徒骇河打造乡村绿色产业示范带。 全镇小麦实现全产业链、全域社会化服务。 “鱼菜菌共生”数字化生态种养示范园。 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持续优化村民生活环境。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西辛庄村。时下流行的电商直播,让黑小麦等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俯瞰生机勃勃的交通枢纽重镇杨柳雪。
  举办村BA篮球赛,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杨柳雪镇坚持红旗引领,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片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