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科创品质更强:
科技赋能品质建设 创新点亮奋斗梦想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 通讯员杨雪瑞 臧玉希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当梦想照进现实,创新的杠杆,总能撬起出人意料的奇迹。
  7月12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中地面排放系统分液罐与火箭贮箱系统分液罐就由滨州企业——滨化集团制造。
  坚持创新引领,滨州不止拥有助推火箭“上天”的实力,更有根植脚下土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魄力与底气。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我市取得全球首个基于GPT的无人机物流算法控制、纳米碳素复合纤维、全棉功能纺织品等19项重大技术突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月28日召开的滨州市“大干2023”重点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明确提出,聚焦“科创品质更强”大干,要站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高度,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好研发、转化两个关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
  在市委科创委领导下,我市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主体协同创新,并将研发投入、科创平台、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统筹谋划、贯通布局,集聚创新要素,提高创新效率,全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聚焦产业与科技的结合点,我市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布局,全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完善科创平台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五院十校N基地”科教产融合格局持续拓展优化,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带动效应加速释放。
  科创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今年的全市“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上,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提出企业的新梦想——围绕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谋篇布局,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创业魏桥到创新魏桥,最终实现科技魏桥。发挥作为骨干企业、链主企业的行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魏桥创业重塑科创生态,以协同创新构建起要素集聚的“强磁场”,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抢抓新风口、竞逐新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注重科创引领、转型发展,众多滨州企业主动创新求变,加大研发、转化、应用力度,推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设备更新、工艺优化,产业链条更高端,竞争能力更突出,创新活力、产业潜力、发展动力充分释放。
  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飞跃,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13.7%,列全省第3位;“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7%,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8.5%,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作为科技创新的“晴雨表”,目前滨州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624件,较上年增长61.59%。截至8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526件、同比增长20.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2件。今年,我市4个项目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获奖数量和档次均创新高,实现历史性突破。
  锐意创新潮头立,百舸争流敢为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7.76%,位居全省第7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入选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成效明显激励名单。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滨州循“新”出发、向“新”而行、创“新”求进,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将创新的因子嵌入城市发展脉络,赋能集约化、内涵式、可持续的精明增长之路。创新为桨,奋斗实干。科创驱动的滨州,澎湃着发展新动能,大步向前。
  7月12日,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其中,由滨化集团承揽制造的两台设备成功应用于火箭项目。
  新华社发(汪江波摄)
  无棣海忠软管制造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海洋软管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空白。图为该公司生产的10寸海底软管即将运往南海东方油田投用。(高士东摄影)
  愉悦集团研发的人造血管。(李前军 摄影)
  山东鸿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幕墙系统研发制造先进基地项目。
  图为魏桥国科研究院科技展厅。我市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将创新的因子嵌入城市发展脉络。(张丹 摄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