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实施“洁净城市”行动 市民共享“净的舒适”
截至目前,全市深度保洁覆盖率达90.7%、机械化清扫率达97.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任斐通讯员 刘振海 孙吉喆
  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名片,环卫工人是扮靓城市的“美容师”、洁净家园的“守护者”。每天,全市10000余名环卫工人用一双双“巧手”为环境清除脏乱、提升洁净,精心装扮出最美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升环境品质纳入“八大品质”重点攻坚,统筹实施“洁净城市”行动,坚持技术革新、技能更新、模式创新,赋予环卫工人一双双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巧手”,深入开展城市道路深度保洁、生活垃圾分类、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作业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让市民共享“净的舒适”。截至目前,全市深度保洁覆盖率达90.7%、机械化清扫率达97.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 优化道路保洁作业模式,深度清洁城市“脉络”
  我市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不断加强环卫保洁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实施“理论+实践+比武”技能提升行动提升环卫工人专业素养,基本实现“大型设备能改造、小型设备能制造”,进一步完善了环卫机械作业体系,让环卫工人配备机械化的“巧手”,塑造出一支能吃苦、有技能、善作为的新时代环卫工人队伍。
  我市环卫团队一方面积极完善大型机械功能,针对大型环卫设备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对喷淋装置进行了改造,集强力冲洗、微压喷淋、雾化消杀于一体,其作业面积大、喷雾均匀、穿透力强,主要应用于大路面、大空间作业。另一方面,利用小型机械填补空白,针对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人行道、辅路作业的行业难题,研发出以新能源为动力的“环卫作业四季养护车”,可满足路面除尘、排水、水扫落叶、融化积雪等各类作业场景,在人行道、辅路等狭窄区域逐步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道路保洁精度。在机械作业的同时,配合人工捡拾,利用环卫工人覆盖面广的优势,对所有点位、路段进行拉网式保洁,每天5:00至18:00不间断作业,全面实现“一日多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
  截至目前,全市纳入环卫保洁道路总面积达2998.88万平方米,其中有424条道路纳入深度保洁范围,深度保洁面积达2719.27万平方米,深度保洁覆盖率达90.7%;全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97.5%,市主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保持100%。
  ■ 创新推出特色作业模式,精细作业提升保洁精度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理念,我市在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质效方面狠下功夫,充分运用地图思维、数字技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路面情况实施“看图作业”“数字作业”“错峰作业”等环卫作业模式,赋予环卫工人精细化的“巧手”,实现了保洁精度再升级。
  为有效应对春季扬尘、夏季雨后污染、秋季落叶、冬季积雪等不同的路面情况,我市环卫工作总结出“春治扬尘夏排涝,秋收落叶冬除雪”的环卫作业特点,精准绘制“扬尘地图”“积水地图”“落叶地图”等,并建立管控台账,确保精准定位、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看图作业”更有目标。其中,根据春季易发生的道路扬尘,合理调配洒水及雾炮设备,对道路进行抑尘作业;根据夏季雨后污染特性,对易发生积水的道路进行精准快速清洗恢复;根据秋季集中落叶特性,结合行道树树种分布和落叶时间,适时调整生产力量清理落叶,最大限度缩短落叶暴露时间;根据冬季降雪和道路情况,详细划分等级区域,合理调度人员和机械力量快速有效除雪。
  同时,成立数字管控研发机构,生产管控、人员动态、机械运行等所有生产环节与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将环卫作业车辆、环卫工人纳入环卫作业数字化管理体系,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作业”更提效能。制定“文明作业不扰民”作业规范,调整常规作业班组,作业时间段全部避开上下班高峰,每天凌晨1:00至7:00完成市主城区道路常规洗扫、冲洗、洒水作业,下午2:30至5:30进行道路补充作业,有效减少狭窄道路大型设备作业堵塞交通问题,“错峰作业”不扰民。
  ■ 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客观需要。我市自2020年开始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6座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基础上,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设计处理能力100吨/日;在建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设计处理能力200吨/日,年底可投入运行;建设有害垃圾暂存中心1座,设计存储能力30吨/年。我市各县市区积极行动,进一步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分类标准、分类模式等重点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展开,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分类模式。
  在城区,我市继续推广“爱生活”便民服务站模式,针对居民小区实际规模和现实需要,分门别类开展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对大中型小区设置固定便民服务站,对小型小区采取每周固定时间和频次上门流动收集,目前已在全市200余个居民小区设立站点;在农村试点推广“撤桶并点+上门收集+集中清运”模式,将村庄内原本分散布局的垃圾桶集中设置到专门的垃圾分类房(亭),实现保洁员到户上门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房(亭)集中分类投放+收运车辆定点分类运输的全过程无疏漏管理,目前已在全市1841个村推进,邹平市已实现全域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共配置各类分类收运车366辆,实现撤桶建亭(房)2459处,滨城区、沾化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3.41%,资源化利用率达80%。
  ■ 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统筹优化城乡环境
  平整的村居道路上干干净净,不见散落的垃圾,更没有卫生死角;各家各户门前整整洁洁,没有杂物堆积;村内配备了足量的带盖垃圾桶、保洁车辆等保洁辅助工具,村居保洁员每天都会按时在村内清扫保洁,村民们自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村居建立起完善的日常保洁机制……这样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正是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以来给村居带来的显著改变。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坚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完善,严格为各村居配足垃圾桶(箱),配齐清运车辆,完善转运站配套,加快垃圾处理厂(场)升级改造和建设;提高覆盖程度,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拓展和延伸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覆盖面,加强陆域管护;强化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村镇环卫作业标准,不断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做好设施日常维修、保养、更换,确保村镇环卫基础设施配备率100%。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9亿元,3057个行政村共配备垃圾桶(箱)15万余个,各类环卫车辆646台,转运站91个,垃圾处理厂6座,村镇环卫基础设施配备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保障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可持续、常态化运转,邹平市实现“撤桶并点”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新模式全覆盖。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去年年度省级考核中获小组第一、全省一等的好成绩,让洁净成为品质滨州的“金名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