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主王学军展示丰收的地瓜。 地瓜种植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机械化采收地瓜。 农场推行麦田水肥一体化管理。 各县市区高素质农民到文瑄家庭农场学习取经。 农场成为小朋友体验农事的好去处。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张子强刘静报道)近日,在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的文瑄家庭农场,红薯收获机来回作业,把地瓜翻出后一字排开,工人们有的捡拾、有的运送、有的装袋。慕名前来采购的客户你来我往联系业务,特意设置在地头边的烤箱内飘出阵阵红薯的香甜气味。
农场主王学军热情地招呼大家:“快过来尝尝烤红薯,趁刚出炉好吃!”他8岁的小女儿文瑄指着烤好的红薯一一作起介绍:“这是‘哈密薯’,它的特点是很甜;这是‘烟薯25’,它烤出来流油;这是‘普薯32’,它香味很浓……”
今年王学军共种了60亩红薯,有“哈蜜”“普薯32”“烟薯25”“济薯26”“香紫1号”5个品种,平均亩产约2000公斤,每亩毛入万余元。这些品种都是他经过多年考察试种,最终筛选出的既适宜当地水土和气候条件,又在品质上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种。
2015年,王学军由一名汽车驾驶员转行从事农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看到一个红薯烤坊生意兴隆,便萌发了种植红薯的念头,然而,真正种起来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
第一年,麦收后多日下雨,地里起不了垄,买好的红薯苗有些烂在了地里。心急如焚的王学军在朋友的帮助下借到深翻犁整理好土地才种上苗,最终因气候条件不适宜,3个红薯品种有2种没收成。第二年改换品种,虽然口感很好,但又全部出现了裂口问题。他只好把卖相不佳的红薯拉到市场上或县城社区成袋地卖,让顾客尝着好吃才付钱,不好吃就免费送。没想到,4万公斤的红薯只用了半个月就被抢购一空。
对此,王学军表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些事走些弯路不一定是坏事。”2018年,他建起了博兴县文瑄家庭农场,为方便管理,不论严寒酷暑都吃住在田边简易的铁皮屋里。在年复一年的经营下,他逐步摸索出了红薯、优质小麦、甜糯玉米互补轮作的有机特色种植模式,近年又试种旱稻取得成功,农场种植面积扩展到近500亩。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王学军千方百计改进红薯种植技术。他采用薯蔓切断扦插育苗法减少了茎线虫病害的传播,得到省农科院专家肯定;引进当地企业京博、香驰生产的有机肥代替自己加工的土肥,实现种植成本降低、红薯质量提升的效果;改用宽幅密植移栽方式,种出来的红薯长成更利于装箱运输的细长形。2018年,王学军注册了“董鄉”品牌,2020年完成了“绿色食品”认定,获得了“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首批使用权。如今,王学军种植的红薯深受滨州、淄博、东营、济南、北京等地市场欢迎。
在农场生产中,王学军坚持绿色生态理念,种植优质小麦、糯玉米同样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20年,文瑄家庭农场与全国食品加工百强企业香驰控股合作,建立了有机肥示范基地,并实施高蛋白大豆繁育良种项目;与山东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基地。
近年来,王学军积极把成功经验传授给周边农户,向他们提供苗种、肥料、技术等支持,真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2020年,受疫情影响,他年前订购的红薯脱毒原种无法到货,王学军便放弃了自己的育苗计划,向省农科院预定了全部脱毒薯苗。疫情期间,他在农场开设网课分享农场发展故事,讲解种植技术,复工复产后又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村民来农场务工增加收入。
文瑄家庭农场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王学军获得了“齐鲁乡村之星”“渤海英才十佳乡村之星”“滨州市劳动模范”“滨州市农民高级农艺师”“滨州十佳高素质农民”等荣誉称号;农场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省级示范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滨州市十佳家庭农场”“滨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场”“滨州市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