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集成创新 以技增粮
无棣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孙长洪张国昌高士东刘振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无棣县有盐碱耕地70万亩,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坚持集成创新、以技增粮,通过过程管控、关键技术、种植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盐碱地粮食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其中,首创黄河流域草棉轮作栽培技术,全国盐碱地高产优质牧草现场会、全国棉花机采作业观摩暨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全省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现场会相继在无棣县召开;典型经验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媒体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振兴路上》栏目以“盐碱地变米粮川”为题报道了无棣县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经验模式。
  “地”“种”融合,盐碱地改良“聚合力”
  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即选育“良种”又改良“地力”,充分发挥盐碱地改良中“地”与“种”两大要素合力。
  筛选良种。在小泊头镇建立了50亩盐碱地小麦、玉米品种筛选基地,精心筛选适合滨海地区盐碱地耕种的品种。经反复对比实验,筛选引进了玉米“鑫研156”“万盛68”“临麦4号”等58个耐盐碱、抗逆、稳产、高产的优良粮食品种,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
  增加地力。采用有机硅功能肥调节土壤pH值、增施非速溶磷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破除土壤板结,解决盐碱地磷易被固定的难题。采用微生物“光合细菌”代替杀菌剂,微生物菌剂与种肥同播的新型拌种剂,推广“一防双减”、“一喷三防”、配方施肥等技术,确立了以优选耐盐碱品种为基础,降容重增磷为关键的盐碱地改良新路径,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建设良田。要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是关键。近年来,无棣县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配套工程极大改善灌排条件,降低了土壤盐碱度,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2020年以来,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1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
  良技增效,盐碱地变身“吨粮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处于关键地位。鉴于此,无棣县深刻变革传统耕作方式、耕作习惯,大力探索新技术。
  革新种植技术。在全省首创“双深双晚”种植技术。“双深”,即玉米深松播种、小麦适度深翻播种。通过玉米深松深施肥(35厘米以上),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深施肥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玉米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同时将雨季过多的降水储存在深层土壤中,做到夏水秋冬用。小麦适度深翻(25厘米以内)深施肥可将深层的湿土翻上来,确保出苗;原表层的干土翻到深层后,深层的土壤水分可以将其渗透湿润,确保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并大幅降低病虫草害。(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