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滨州创新实施“0543”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2023年,我市在全省粮食高产创建竞赛中,玉米最高亩产1113.45公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合计亩产854.31公斤,小麦攻关田亩产787.49公斤,均创滨州历史新高,位居全省前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子强通讯员任增凯 赵若林
  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在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和大力关心下,紧紧抓住粮食单产提升这一工作重点,大力实施“0543”工程,实现了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人均粮食产量位居全省前列。据农情统计,2023年全市粮食能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2023年,我市在全省粮食高产创建竞赛中,玉米最高亩产1113.45公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合计亩产854.31公斤,小麦攻关田亩产787.49公斤,均创滨州历史新高,位居全省前列。
  “0”即全方位发力、无死角落实、无条件执行
  滨州全面落实中央、省部署要求,出台《全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良种选育推广等活动,充分挖掘盐碱地粮食生产潜能,全力打造单产提升攻关、示范片区,为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县两级均成立单产提升工作专班和专家指导组,全面加强技术培训,确保小农户、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粮食生产主体得到无死角、无盲区的指导与服务。同时,全市上下强化责任包保,严格落实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责任,将单产提升任务落实到村、户、地块,对中央、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和各相关键措施,不打折扣无条件执行。
  “5”即严格落实肥地、良种等五项关键措施
  近年来,我市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技术提升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推进田间灌排、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压碱排盐、抗渍抗旱能力。同时,创新“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个企托管”新型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6.7%,3个县市区获批创建省级示范县。
  我市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出台《滨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意见》,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团队深度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组建育种团队,集中攻克了一批关键育种技术,优选推广了一批高产稳产多抗性粮食品种。目前,全市拥有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5个,完成高标准制繁种基地10万亩,自主繁育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12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针对滨州地处北部沿海、光热水资源紧张、盐碱地多的实际,合理安排小麦玉米播、收时间,推动玉米、小麦双季亩产量超吨。适度增加小麦、玉米亩穗数。通过变革种植模式,玉米由传统60厘米等行距变为宽窄行缩株,小麦由传统条播变为宽幅精播、全幅匀播,优化植株群体田间布局。如夏玉米亩穗数由原来每亩4300株左右提高到4700株左右;盐碱地小麦采用全幅匀播技术,亩穗数提高8%—10%。
  市农业农村部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和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项目,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损失。2023年4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提高收获质量,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达到0.64%、2.84%,低于全省标准1.36个、0.66个百分点。2023年11月,全国粮食节约减损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滨州实践”全国推广。
  “4”即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双深双晚”、小麦“增穗抗逆”等四项核心技术
  技术创新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小麦、玉米“双深双晚”种植新模式中,“双深”就是玉米深松播种、小麦适度深翻播种,通过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使玉米抗旱耐涝并阻缓盐分上移。而“双晚”则是玉米适度晚收、小麦适度晚播,充分挖掘光热资源,降低小麦播前水分蒸发,避免形成冬前旺苗。此外,通过全幅匀播、“镇压划锄一体化”的技术推动小麦增穗抗逆。利用自主研发小麦全幅匀播机,将小麦由一行行变成一片片,优化群体田间布局,增加亩穗数,减少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和盐分向土壤表层聚集,通过这一小麦播种方式的重大变革,亩增产可达10%以上。改良创新“镇压划锄一体化”技术,促进小麦保温保墒的同时,又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解决了大田因缺乏必要机械无法划锄、盐碱地因担心返盐不敢镇压的难题。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以该项技术为核心出台国内首个麦田镇压标准。
  滨州四分之三的土地不具备水肥一体条件,为实现玉米单产整体提升,因地制宜总结集成玉米适度增密、优选品种、优化群体田间布局、优化肥料使用、优化植株控制“一增四优”模式,通过试验示范,每亩可增产300斤以上。同时,采用大豆玉米4:4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既保证了玉米亩株数,又做到了播种收获机械易配套,降低了管理难度,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总体收益高于其他模式的目标。截至目前,滨州已有3项原创粮食生产技术被评定为山东省主推技术。
  “3”即政策、组织、体系“三位一体”
  围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市县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上,并专项拨付资金举办粮王大赛,对优胜种植大户奖励1—3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单产提升积极性。大力支持种植主体购买高性能播种机,加快老旧播种机有序退出。目前全市拥有高性能播种机300台(套),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2.03亿元,补贴机具1.37万台(套);全市适度规模经营主体1.6万家,同比增长9.3%。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4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2.9%。成立全省首家市级金融支农联盟,开展高质量投融资对接活动,近两年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放“鲁担惠农贷”45.5亿元以上。积极引导农户参与投保,主要粮食作物保险投保率稳定在90%以上。
  创建服务联盟,加速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202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联盟暨农业社会化应急服务联合体,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700万亩次,居全省第一方阵,社会化服务合同签订覆盖率达100%。强化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在2023年中国合作社500强评选中,我市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全省第一和第二的位次名列全国合作社500强的第5和第8位。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机制,出台《滨州市推进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工作方案》,建立47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全面保障农忙时节农业生产。
  市农业农村部门盯紧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节点,成立8个调研督导组,督促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和各项田间管理措施落地落细。成立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全面深化科技合作,挖掘盐碱地粮油生产潜能。强化责任落实、农机保障、服务指导、应急准备“四个到位”,统筹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做好技术分类指导,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督促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实。
  我市全面加强技术培训,总结集成玉米“一增四优”模式。
  我市“济麦44”千亩示范方。
  我市全面提高收获质量,降低粮食机收损失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