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强基固本抓基层治理 守正创新促服务提升
滨城区民政局、滨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全力建设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李鸿雁林霞
  近年来,滨城区民政局、滨城区社区服务中心以建设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为契机,以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的社区“幸福家园”为目标,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聚焦居民需求,深入实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努力探索创新紧跟时代形势、造福社区居民、切合本地实际、具有滨城特色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用社区工作者的“辛苦指数”“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
  ▶优机制,从“单一管理”到“全民共治”
  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的统筹协调作用,把政治过硬、本领过硬的社区工作者、居民骨干、楼道长纳入协商议事会成员,发挥“头雁”作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社区协商共治目录,确定“七议七不议”协商范围;社区“两委”严格按照“收集议题-确认议题-拟定方案-组织协商-成果实施-结果公示-群众评议”的程序开展“七步议事”。深入推进“微协商”“微议事”等平台建设,成立居民互助组,以“楼道拉呱会”“板凳议事会”“微信议事群”等方式集中民意民智,探索“会场+现场”“固定+移动”“线上+线下”等协商形式,实现问题发现在一线、议事协商在一线、履职尽责在一线。
  健全居民自治机制。以建设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实施村(居)务公开“阳光工程”,通过以点带面,强化村(居)务公开监督,推动村(居)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制定程序、实施监督主体、生效条件等方面指导各村(社区)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推荐活动,评选挖掘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本,探索推广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积分制”等评价机制,形成奖惩相济的激励机制,营造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
  ▶抓队伍,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
  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近年来,滨城区先后通过面向社区专项招录、面向高校择优遴选、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方式招录社区工作者399名,推进落实“3岗18级”薪酬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时,定期开展全科社区工作者培训,组织社区书记到浙江大学、成都市开展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评选出全区最美社区工作者105人,确保“选好人”“育好人”“用好人”“留住人”。同时,深挖社区治理人才资源禀赋,从制度建设入手,围绕“全面调研、建章立制、内培外引、专业带动”等内容,全方位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探索“社区合伙人”服务方式。制定《“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细则》,以党建引领,依托社区治理品牌,通过资源置换、利益互补等方式吸纳辖区内外符合社区发展治理原则的商企、社群、个人等法人主体或非法人主体,成为与社区共建发展的“社区合伙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以社区为主体开展居民需求调查、梳理社区资源,联合老年大学、辖区医院、学校等“社区合伙人”共同开展为老服务、课后托管、文化娱乐、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爱心捐助、弱势扶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建“幸福社区”。
  ▶
  强阵地,由“补足短板”到“规范亲民”
  实施“一会三站”服务模式。在社区普遍建立协商议事会的基础上,围绕“服务全覆盖、管理无盲区、帮扶零距离”的工作目标,每个社区高标准打造3个社区服务站,实施敞开式活动空间、亲民化帮办代办,开展微心愿征集、订单式服务,使其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民意观察点”。同时,在小区车库、凉亭、广场等设立多个“睦邻点”,打造邻里互助、意见反馈的“微阵地”,形成“1+3+X”的为民服务格局。服务站配备全科社区工作者,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
  实现服务场所“迭代升级”。在抓实社区用房配建移交的同时,推动社区服务阵地“迭代升级”,围绕规范化、亲民化、全龄化、商务化、智慧化、差异化、品牌化七个方面夯实基层治理实体根基,让社区服务阵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服务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五全八有”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形成服务便捷、管理规范、廉洁高效的基层服务体系。
  ▶
  促和谐,由“单打独斗”到“搭台共唱”
  推行“六社六联”机制。在“五社联动”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居民群众,以组织联建、人才联用、资源联享、需求联应、服务联做、活动联办等方式,拓宽联动服务路径,通过丰富要素功能,健全联动机制,延伸联动触角,形成以社区为主体枢纽、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人才支撑、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以“社区+”促进多方共治、民情共解。
  打造和谐心安社区。围绕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等内容,开展“百佳和谐心安社区”培树工程。加大品牌化创建力度,开展优秀社区工作法评选,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制定三张清单、三张目录,明确村级组织工作事务3类89项,社区工作事项清单3类67项,村(社区)悬挂标牌9项,需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具的证明事项7项,社区印章适用范围15项,村(社区)综合考核评比项目55项,实现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权责明晰、设立的工作机制精简高效、加挂的牌子简约明了、出具的证明依规便民。开展社区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严格落实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社区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
  ▶焕发社区治理新活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的社区“幸福家园”为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基层群众自治成效显著。省级基层治理试验点(滨北街道),以优秀等次通过结项验收;基层治理工作经验入选全省“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创新案例;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秦皇台乡段李村),顺利完成中期评估;爱民社区居民公约获评省级优秀居民公约,小街村等6篇村规民约获评全市优秀村规民约;文汇社区“幸福来敲门”工作法获评第二批省级十佳优秀社区工作法,玉龙湖社区“665”工作法等6个社区(村)工作法获评市级优秀社区工作法;刘桥村等7个村(居)被确定为“阳光工程”市级示范点;为民社区等35个社区(村)获评市级“百佳和谐心安社区(村)”。
  广泛联动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优化社区生活秩序、环境秩序、制度秩序。如,通过社区议事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有效解决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问题;通过“有事来商量”等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制度规范,加强了居民沟通,有效保障其利益表达,进而促进善治目标达成。
  通过健全自治机制,形成了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充分彰显,各项要素在社区治理中皆有参与。滨城区以社区为阵地,以多方共治为路径,全面建立起运转高效、精准发力的多方联动机制,实现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