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应变克难勇担当 顶压奋进加油干
在品质滨州建设大考中奋力书写财政答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帅通讯员巴忠源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应变克难、主动发力,紧紧围绕品质滨州建设大局,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年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出强度持续加大,对上争取实现历史突破,政府债务率压控扎实有效,财政运行健康平稳,切实以财政运行“稳”的基础,助推经济发展“进”的态势。
  一、坚持难中求进,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2023年,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对冲产能转移造成的29.9亿元地方级税收减少的影响,创新综合治税机制,搭建“以数治税”“以财治税”管理服务平台,锚定全年收入预期,全力促进财政收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2.1亿元,增长6.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剔除产能转移因素增长7%,占预算101.7%。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91.8亿元,增长7.6%,回升态势更加巩固,收入质量稳步提高。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财政对经济贡献能力持续增强,全市高质量发展成色充分彰显。
  二、坚持有保有压,财政支出做到精准发力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金统筹、盘活存量资金,以较高支出强度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2023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6.9亿元,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支出增幅列全省第3位,人均支出水平稳定在全省第6位。始终把兜牢“三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实行“三保”预算审查,优化库款调度、执行,2023年实现“三保”支出238.97亿元,确保工资按时发放、机关运转正常。安排交通发展支出15.22亿元,加快推进济滨、津潍高铁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印发强化财政收支、硬化预算约束、做好重点支出保障等多个文件制度,完善“过紧日子”政策措施,2023年全市“三公”经费预算减少9%,市级公用定额标准压减10%,年中盘活存量资金2.77亿元。市级完成预算评审项目132个,审减额1.5亿元,审减率8.74%。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保障部门合理经费需求,腾出资金保重点、办大事。
  三、紧盯政策红利,对上争取实现历史突破
  面对减收增支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市县财政部门一起筹资金、争资源,有效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2023年全市共争取上级无偿补助资金200.7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185.51亿元,人均额度居全省第2位。全市争取新增专项债券148.97亿元,为全市148个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支持打造制造强市,争取2023年省级工业转型发展资金12123万元,规模居全省第1位。我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省2个市),获得中央奖补资金1800万元。博兴县入选全省现代农业强县(全省10个),获得省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滨城区认定为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获得省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沾化区入选全省科技强县,获得省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财政持续增收与多元聚财的良性循环。
  四、发挥政策效能,服务发展做到有力有为
  站在“三张地图”旁谋划财政工作,持续强化资源统筹、政策集成,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发展品质提升。筹集40.1亿元助推省市“稳中向好、进中提质”7批清单525条政策落实落地,2023年预计落实减税降费66亿元左右。安排20.9亿元,保障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招商引资等支出需要,落实制造强市各项攻坚政策,助力我市连续3年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聚焦实施“三进三创”工程,统筹资金2.1亿元,落实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科研经费奖补、市级人才津贴、人才载体建设补助、人才公寓租金等人才政策。统筹各级资金8611万元用于发放消费券,推动汽车、零售、餐饮、文旅等行业加速回暖。健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年新增担保、再担保业务55.3亿元,同比增长255%。落实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32家企业享受补助1542万元。拓展政府采购惠企政策服务,成功举办山东省首届“齐鲁云采”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农副产品展销会,助推我市50多家粮油、畜牧、蛋禽、蔬菜等厂家90余款农副产品通过政府采购平台进入全省政府采购市场。在全省政府采购满意度调查中位列第3名,更好发挥财政优化营商环境作用。
  五、注重保障质效,民生品质实现新的提升
  克服前所未有的收支矛盾,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民生支出418.9亿元,增长8.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9.5%,保障“12158”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65元提高到173元,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由610元提高到640元,连续第10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人均达到89元,将城乡低保对象等9类困难群众标准提高5%-10%,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全省前列。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全力保障就业稳定。聚力支持乡村振兴,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03亿元,惠及农户45.03万户。持续壮大粮食收购贷款信用基金规模,设立1亿元规模的信用保证基金,以“政府信用”撬动银行信贷,兜牢粮食安全底线。促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86亿元、各类学生资助1.9亿元,惠及学生21.6万人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争取棚户区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7276万元(列全省第1位),统筹资金3.35亿元,支持全市139个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以及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惠及居民2.55万户,让群众“安居梦”照进现实。以“书香滨州”建设为引领,统筹资金支持建成城市书房10处、智能书柜7处和乡村书房35处。围绕提升“10分钟健身圈”功能布局,支持建成口袋体育公园50余处,助力打造特色体育之城。
  六、敢于先行先试,治理能力实现提档升级
  勇当“马前卒”“排头兵”,努力以改革促管理,以创新增效益,推动财政治理能力提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提档升级,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预算管理一体化试点市(全省4个市)。上线“惠企利民财政一码通”程序,实现4.7万条次涉财政策自动匹配、精准直达,数字财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进全成本绩效试点工作,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奖励绩效管理先进部门120万元,压减绩效评价较差项目资金3516万元,突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管理导向。深化资产管理改革,我市被省财政厅列为大型仪器设备租赁配置和盘活共享3个试点市之一,牵头制定“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地方标准”。扎实做好市级政府公物仓资产收储和调剂使用工作,累计收缴资产5405件、调剂使用6438件次。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示范社”试点、流域生态补偿等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得到财政部、省财政厅充分肯定。
  七、凝聚攻坚合力,风险底线做到守牢筑稳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主动担当,分档设定每个县(市、区)综合债务率考核底线值,按6月底、9月底、12月底分阶段抓好考核。一方面,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深挖土地出让收入,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产,千方百计做大全市综合财力。另一方面,想法设法化解政府性存量债务,筹措8.39亿元“真金白银”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全力以赴压减政府综合债务率,做到了“只减不增”。同时,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城投债务提级管理,制定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推动成立城投债风险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力争在2024年5月底前将涉众高息城投债务全部置换完毕,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4年,全市财政部门将聚焦“1+1188”发展格局,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以“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决战决胜2024为工作主线,加力构建“六项机制”,进一步提升财政效能,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开源节流保平衡,加力构建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将增收节支、节俭办事作为应对当前形势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扩大财力规模。加强财政收入组织督导,完善综合治税工作机制,加强纳税行为分析,依法依规提高税收征管和查补效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发挥专项债券作用,持续做大财力“蛋糕”。另一方面强化“习惯过紧日子”思想。树立“节支即增收”理念,合理压减一般性支出,按照“三不”原则严控新增支出。同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又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二)涵育财源促发展,加力构建长效型财政增收机制。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金融、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持续增收。一是聚焦深化财金联动,推进“产业+基金”招商模式,强化产业引导。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企业上市行动,保持金融稳定。二是聚焦产业优化升级,落实“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支持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推动高端铝等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三是聚焦科技人才引领,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各项政策落实,推动双型城市新跨越。
  (三)增进福祉保民生,加力构建公共型财政投入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继续将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支持办好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围绕“学有所教”,均衡义务教育和高中资源配置,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升级;围绕“居有所安”,推动心安城市建设,支持书香滨州、体育公园等事业发展;围绕“劳有所得”,支持就业创业,扩大公益岗位,落实稳岗政策;围绕“老有所养”,履行财政养老补助责任;围绕“病有所医”,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围绕“弱有所扶”,落实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同时,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9%以上,结合涉农资金整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激发活力争一流,加力构建创新型财政管理机制。深化预算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上下贯通、内外融通”,保持先行先试全省领先优势。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转移支付管理和专项资金整合,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管理方面努力破难点、树亮点,争取再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滨州模式”。
  (五)守牢底线防风险,加力构建稳健型财政安全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中央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重要部署,把防范财政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三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三保”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库款保障中的优先顺序,守牢“三保”底线。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全市化债实施方案,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落实到期法定债券偿还责任,切实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六)依法理财提效能,加力构建阳光型财政监督机制。全面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深入落实监督贯通协同机制,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面监督形成合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牵头抓好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加强代理记账机构监管,牵头搭建“滨州市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平台”,规范机构执业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加大政府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提高财政透明度,持续擦亮“阳光财政”品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