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中国伏生诗会:有根有方向的文化前行
王锋

  2023年8月11日晚,第六
  届中国伏生诗会在邹平市广电大剧院举行。当日上午,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大会刚刚在邹平黛溪山庄开幕。两大文化盛会同日举行,又恰逢都是第六届,有人笑谓“六六大顺”!诗会现场,海内外近百名《尚书》学专家学者来了;全国各地的获奖诗人来了;本地各级干部、群众来了。经典牵手诗歌,群贤汇聚,诗情飞扬,文脉浩荡!诗会盛况通过网络直播从现场传向远方
  ……
  伏生故里邹平,山峦舞袖,
  河川放歌,把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相融交汇的文化力量播向四面八方。两个大会的召开,将浓墨重彩地载入邹平文化发展史
  册。
  把古老土地上的一粒粒粟带到观众面前
  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的主题是“稼穑”,出自《尚书》,主要例句有:“土爰稼穑”(《洪范》),意思是:土里可以种植、收获百谷;“稼穑作甘”(《洪范》),意思是:种植并收获的百谷产生甜味;“不知稼穑之艰难”(《无逸》)。《诗经·伐檀》亦有名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会征稿从2023年2月5日开始,至3月25日结束,50天时间共收稿1200件,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马来西亚、赞比亚两个国家,山东省16地市均有作者参赛,其中作为伏生故里滨州市参赛作者109人,继续保持参赛人数最多。征稿结束后,经过专业评委会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40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在诗会舞台上表演展示的,就是从获奖作品中精选出的。
  在伏生诗会舞台上,“稼穑”这个在中华文明史上使用了两千多年的词语,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芒。词语本身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和热爱土地、珍惜粮食、艰苦奋斗、拼搏实干等内涵,以及我们民族所具有的勤劳朴实的伟大精神得到了深刻而又生动的诠释。
  诗会在古筝鸣奏古曲《采薇》中拉开序幕,曼妙的音乐、唯美的舞台,震撼人心,引人陶醉。为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稼穑”,《稼穑释义》节目为诗会开篇,大屏上滚动播出古今稼穑画面,文质彬彬的“先生”解释“稼穑”含义。
  紧接着,50名身着红色汉服的小学生,以稚嫩、清亮的童声诵读《尚书·无逸》,演绎着伏生故里孩童对《尚书》文化的传承,对伏生精神的呼应。《给孩子讲“稼穑”的音形义》《那些在节气里闪亮的事物》《邹平,齐鲁大地的山水颂章》《原野的母语,致敬伏生》等8首各具特色的获奖作品,歌咏“稼穑”,诠释“稼穑”,思考“稼穑”,饱含深情的诵读直抵人心。人民网报道称:“如同把古老土地上的一粒粒粟带到观众面前,将‘稼穑’的内涵、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伏生诗会的朗诵者、歌者、舞者,包括整台颁奖晚会的导演,绝大多数是邹平本地人,或是教师,或是学生,或是医生等。一个节目动辄需要几十人合作,他们在炎夏酷暑,挤出时间刻苦排练,因为情感真挚,所以表演更到位更质朴更感人。“伏生故里是我家”,伏生文化给邹平人民带来了文化自信和精神升华。
  诗会期间,《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滨州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腾讯、网易、滨州网等十几家报纸、网站都大篇幅、多频次进行报道。《山东文学》2023年第7期刊登了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这是《山东文学》连续3届以专辑形式刊登伏生诗会获奖作品。《山东文学》给予了伏生诗会莫大精神鼓励和学术支持。
  蒲团上盛开的诗歌花朵
  中国伏生诗会是怎么来的?
  2018年春天,滨州日报社、邹平市韩店镇政府、滨州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在春天”同题诗会,共收到滨州市各县区167位作者的200多首参赛诗歌,并于3月底评出获奖作品36件。这么多的原创咏春诗作足以开一场热热闹闹的诗歌朗诵会。在韩店镇邀约下,这场颂赞春天的“诗会”便开到了禾和湿地。
  禾和湿地是位于韩店镇的一处湿地公园,风光旖旎,水面辽阔,植物繁茂,鸟影翻飞,是当地百姓的休闲乐园,也是邹平的北部“会客厅”。在确定诗会名称时,由韩店镇政府负责人、媒体人、诗人组成的“组委会”认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定名为“首届中国伏生诗会”。
  韩店镇是伏生故里,该镇苏家村有伏生祠遗址、伏生墓。伏生是我国辉耀古今、传承民族文化的英雄,历史上称其为“尚书再造”,尊称他为“伏圣人”。韩店镇重视以伏生文化涵养韩店精神,建有伏生纪念馆、伏生文化园,镇中心小学专门开设了“伏生”课,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读《尚书》。在伏生故里,迎着春风,“中国伏生诗会”应时而生。
  带着诗歌,相聚禾和。2018年4月15日,首届中国伏生诗会在禾和湿地公园举行。150多位诗人、朗诵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踏着春天的旋律与伏生故里浓情相约。这是一场舞动春风、搅动春水的多向奔赴,奔向诗歌,奔向春天,奔向精神家园。
  诗会形式别开生面。人们围绕着一个鱼翔浅底、底部喷绘了“诗”字的大水池随意而坐。整个场地没摆一个凳子、一把椅子,只散放了些草柳编蒲团。主场地颁奖仪式完成后,便是自由自在的游园诵诗。文朋诗友,湿地春光,且读且诵,边走边唱。诗会晕染的禾和湿地,俨然成了诗意盎然的“禾和诗地”。
  首届中国伏生诗会结束后,邹平市政府提出,要一届一届把伏生诗会办下去,要越办越好,把“伏生诗会”打造成响当当的地方文化品牌,把“伏生故里”打造成响亮鲜明的地理文化标志。
  如何办好第二届?组委会认真思考伏生诗会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认为应突出本地性、大众性、时代性、艺术性,以诗歌的名义追慕伏生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届中国伏生诗会于2019年4月20日举办,主题是“伏生,伏生”,突出表达对伏生事迹和精神的颂赞与呼唤。
  第二届伏生诗会面向滨州市作者征稿,共收到参赛稿件307件,评选出20件获奖作品。诗会邀请了10名省内外著名诗人为诗会创作作品并参加现场朗诵。诗会举办地还是在禾和湿地,大家依然是围着“诗”的水波,或席地而坐,或坐于蒲团,任心灵的翅膀随诗歌的声音飞翔。
  唐代王维、明代杜堇等历代名家所作的林林总总的《伏生授经图》,大多画的是耄耋之年的伏生,坐在蒲团上,向汉文帝派来的晁错传授《尚书》。在中国伏生诗会上,“蒲团”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它代指伏生伟大的文化传承精神,它代指伏生故里——古老厚重的梁邹大地。中国伏生诗会,正是在“蒲团”上盛开的诗歌花朵。
  悠久文脉和现代文明的相融交汇
  中国伏生诗会成功举办两届后,已然成为滨州每年一度的文学盛事,春节一过,广大作者就期盼着伏生诗会征稿启事的发布。2020年春天,受疫情影响,第三届中国伏生诗会全程网上举办,主题是“谷雨”。“谷雨”引申自《尚书·尧典》,文中尧帝派人观天象、测时序,“敬授民时”。
  从第三届开始,中国伏生诗会面向全国征稿;
  从第三届开始,确定了诗会主题的确立办法:从《尚书》中寻找从古代传承使用至今、内涵丰富的词语;
  从第三届开始,确定了中国伏生诗会的宗旨:以诗歌的名义,致敬伏生,致敬文化担当精神,致敬中华文脉。
  第三届中国伏生诗会共收到446位作者的1800首参赛作品,作者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因为没限定是否单首参赛,很多作者投来的是组诗。诗会评出获奖作品20首。评奖揭晓后,启动了获奖作品的网上传播。
  获奖诗人都制作了朗诵音频,或亲自朗诵,或请人代劳。朗诵音频主要通过滨州网发布,随即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转载、转发。借由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中国伏生诗会另一个举办旨意:让诗歌打开沉默的嘴巴,让诗歌之声飞翔起来。
  在伏生故里举办的“伏生诗会”,让诗歌在历史尘光里发出了嘹亮的声响。一届接着一届,朗诵,始终是中国伏生诗会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1年4月,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举办,主题“黄河”,出自《尚书·禹贡》篇。大众日报刊文记载了诗会概况:“循着心灵的呼唤、诗歌的呼唤、文明的呼唤,4月18日,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在邹平市文化中心激情唱响,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来到伏生故里,他们欢聚一堂,共襄‘黄河’主题诗歌盛会。”
  第四届诗会共收到参赛诗稿1019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大赛评出30件获奖作品,其中20位获奖作者来自山东省外。这一届诗会还邀请了11位国内著名诗人带着作品来参会。诗会现场,人们歌咏黄河、倾听黄河、感受黄河,在一首首诗歌中,不断升腾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伏生诗会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诗会。
  一个文化品牌的树立需要多重元素: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广大群众认可;有美好的艺术形式;符合时代发展方向;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要素,伏生诗会全都具备。中国伏生诗会植根于厚重的伏生文化、《尚书》文化,让悠久文脉与现代文明相融交汇。这是有根有方向的文化前行,这样的文化前行注定充满力量。
  在邹平大地上,伏生精神依旧像夏花一样灿烂
  2022年,中国伏生诗会“五岁”了,垂髫之年,活力无限。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的主题是“家园”,出自《尚书·盘庚》篇。“家园”这个命题既古老而又深具鲜明的当下意识,参赛作品主要抒发两方面内容: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这一届诗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作者的稿件,并新增了美国、新加坡作者参与,参赛诗歌1022件。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有一大亮点,那就是诗会组委会联系上了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先生,得到了他的学术指导,并邀请他来到诗会现场发表了精彩讲话。国际《尚书》学会的参与,把中国伏生诗会推上了一个崭新高度,极大地提高了诗会的高度、厚度和广度。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央视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放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节目一经播出,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正是循着节目中的线索,诗会组委会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典籍里的中国·尚书》首席学术顾问钱宗武教授。
  2022年3月10日,组委会专程赴扬州拜访钱教授。通过采访,组委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伏生精神的伟大和《尚书》价值的重大,决定以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为契机,大力宣传伏生和《尚书》,以提高“伏生故里”这一宝贵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2022年春,采访钱教授的视频仅在滨州网的点击量即达300万;《中国伏生诗会,在文脉传承里歌唱》5分钟宣传短片仅在滨州网点击量就达到860万。
  钱教授整理出《尚书》名句60条,每一条都包括原文、译文和解读。这些“名句”分4次在滨州日报刊发,在滨州网全部推送,点击量数百万。一年半来,这些名句一直是滨州、邹平许多部门单位学习《尚书》、举办活动“最好用”的教材。
  2022年7月17日,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上,邹平人自创、自导、自演的《伏生故里是我家》朗诵节目,让邹平人文化自信飙升。在这届诗会上,“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揭牌。弘扬伏生精神、全民学习《尚书》的文化自觉和热情,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邹平大地蔓延。从2022年春天开始,邹平的伏生文化品牌建设开启了崭新篇章。
  深怀尊崇之心把伏生诗会推向更美好未来
  中国伏生诗会之所以能够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健康发展,离不开邹平市委市政府的文化视野和责任担当,离不开韩店镇一以贯之的浓厚文化情怀,离不开诗歌界、《尚书》学界、文化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历届伏生诗会都有一个“诗歌小团队”在默默付出,他们是赵雪松、王长征、许烟华、时培建,一路走来,团队中无一人在任何一届缺位,他们扎实地做好了伏生诗会最基础的“诗”的事情。
  每一届诗会结束后,总会有许多诗人、专家从不同侧面思考诗会、鼓励诗会,并为诗会的发展和提升建言献策。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温暖力量,为中国伏生诗会注入了坚定前行的力量。
  在邹平,学伏生、读《尚书》已经蔚然成风,伏生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宣讲和弘扬。伏生故里,是今日唱响《尚书》文化的热土和高地;中国伏生诗会,是以诗歌形式传承中华文脉的一面高扬的旗帜。曾经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古老《尚书》,也必将深刻影响未来。最后引用钱宗武教授的两句诗作结:黛溪河波光潋滟,吟诵不老的伏生精神;鹤伴山白云悠悠,传承永远的《尚书》文化。
  (作者为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会长、原滨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