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社会,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中医成才最为重要的路径。这样“父而子”的教授方式,也便于形成世家流派。黄河三角洲地区传承200余年的著名医学世家——阳信毛氏中医世家六代名医名列滨州史册。
清朝中后期,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与瘟疫频发。据《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在此期间自然灾害与流行性瘟疫就达十余次,文字描述惊心动魄。以阳信为例,1851年夏秋之际,阳信遭受大冰雹及流行性瘟疫,“民死无数”;1852年6月,“阳信狂风海啸,树拔禾倒,瘟疫盛行,人死甚重”;1861年7月,“阳信人多染病,面黄食减,无力呕吐,比户皆然,孕妇尤难幸免”;1862年元月,“海丰、阳信、惠民瘟疫大作,人死几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下,阳信毛氏医学流派就由此发轫了。
“神童”毛宗孔选方遣药别具匠心,为阳信毛氏医学世家“开山”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阳信毛氏医学世家开山之师毛宗孔(字景尼),出生于阳信县城西关一户农家,自幼即爱好学问,且异常勤奋,德学兼修,擅长赋诗填词,并十分关注社会民生。他所著的诗集《社会诗》流传颇广,多反映当时民生艰辛、官场腐朽。正因为艰难的社会现实,以及对仕途的厌恶,毛宗孔弃儒从医,专心钻研济世活人的岐黄之术。
毛宗孔不愧有“神童”之称,他广览群书,博闻强识,上溯岐黄,法遵长沙,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他很快成长为一名理论扎实、临证精巧的知名医生。乡亲们每每看到他望闻问切后即洞悉病机症结所在,用药精准,都十分佩服。
临证中,他选方遣药别具匠心,从不拘泥于本本之中。比如,中药里有一味药叫细辛,医书上都说这味药的用量不能超过一钱,否则患者便有性命之忧。但他用药量多可至二三两,但疗效显著,运用附子、川乌这类毒性药物,亦多用至二三两,药到病除。这样的用药风格是理论精深基础上的审慎处方,是功力深厚的外显。
毛宗孔之所以备受乡亲们敬重,除其医术高明外,更在于他为人谦和、不求名利,很能体谅病家困难,不摆架子,尽心诊病,让每一位来诊的患者如沐春风。
毛廷玺临证务求仔细认真,善治沉疴
毛宗孔之子毛廷玺(1813—1882),自幼随父学医,医文功底俱深,《阳信县志》谓其“德纯学粹,精岐黄术”,是阳信毛氏医学世家的第二代代表性人物。
毛廷玺临证务求仔细认真,善治沉疴。阳信城西蔡王庄一张姓患者患病一年余,屡经治疗未见起色,竟成“痨瘵”之病,已临垂危,全家焦虑异常。毛廷玺仔细分析后,仅开药一剂,患者病情大减,再连用药七剂,便转危为安,再更方数帖,竟然痊愈。张氏全家感激毛廷玺的救命之恩,专程登门拜谢,竟见其家境清贫,遂赠毛家100多公斤谷子。毛廷玺在学术上推崇明代医家王肯堂著述的《证治准绳》,在耳顺之年仍反复研究,并誊抄数卷广传同道。
毛立政重视民间验方整理,善用土单验方治病
毛廷玺教子有方,四个儿子均学业有成,立中、立政、立宪考中秀才,可谓“一门三秀才”。毛立政(1840—1926)是阳信毛氏医学世家第三代代表性人物。
毛立政自幼受到家庭熏陶,治学经子的同时兼学岐黄。其品性坚毅,屡经科场挫折,仍百折不挠,坚持学问,《阳信县志》谓其“小试屡困场屋,至中年以县、府两试第一名入泮”。
毛立政在60岁后专研医学,重视民间验方的整理,并善用这些土单验方治病。阳信双庙村有一中年男子在夏季忽然得了急性斑疹,意识模糊,危急万分,众医束手。毛立政急命其家人在院中地面上泼水,让病人赤身仰卧,并从井底挖取淤泥抹在病人全身,再为患者支起凉棚。半天之后,病人竟能细微言语,意识逐渐恢复。他立即让人将患者身上的淤泥洗净,开了几剂内服药物,患者服用后竟至痊愈。这样的治病方法让见识到的人颇为惊异。
毛立政一生活人甚众,乡亲们一直请求知县对其嘉奖,知县苏长龄顺应民意为他题写了匾额“望众达遵”以嘉彰其医术医德。毛立政一生勤于总结临床经验,有《医方集解》手稿传世。
毛继丰诊病确切,处方用药精当,人称“神仙一把抓”
毛立政之子毛继丰(1864—1944),是毛氏医学世家第四代代表性人物,也是继毛宗孔之后阳信毛氏医学第二个学术高峰,在黄三角地区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毛继丰自幼随父学医,因天资聪颖,课业进步亦速,尽得家传。当时阳信县城内小十字街北端有一家叫“永春堂”的中药铺很有名气,毛继丰学成后即在此处坐堂行医。自从他到永春堂坐诊,“诊病确切,处方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不少重症赖以全活,故求医者常车马盈门,络绎不绝”(《惠民地区卫生志》)。
在瘟疫频仍的时代,如何有效地治疗流行性疾病是对每一位医生提出的现实需求。毛继丰特别留心于此,擅治霍乱等流行性传染病,救人甚众。他根据行医经验,著成《夏季霍乱》一书,专门介绍这类流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毛继丰医名远播,惠、阳两地人人皆知,人称“神仙一把抓”,医德更是令人仰止。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阳信县知县曾广运为毛氏赠匾云“德重于医”。
据文献记载,当时阳信大辛村某人得霍乱,求医于毛继丰。他问切后诊为“阳霍乱”,仅用生石膏、升麻、葱根这三味药物水煎二剂即让患者即愈,众人称奇。1930年夏,黄三角地区霍乱再次暴发流行,他在“永春堂”架设大锅煎煮中药,免费发给病人,还刊印了大批“毛先生治疗霍乱的药方”散发各地,普救霍乱病人。
毛继丰急公好义,性情仁善,怜贫恤苦,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他的善行义举。比如,每年一进腊月,他就备上一些铜钱,让子孙散发给本村贫困户,供其过年时置办点年货。他自筹资金买来木材,雇本村木工魏克仁做了一些薄木棺材,无偿提供给老人故去家里无力置办棺材的邻近村庄贫困户。1932年,毛继丰自筹经费,在玉皇庙设“贫民小学”,供本村和邻村贫困子弟免费入学。是时,武定道代司令仰慕毛氏医名,遂请其治病,并聘其为军医医官,年底时送给毛氏面粉两千斤以作酬谢之礼。毛继丰则命人将面粉无偿分发给本村及邻村过年吃不上饺子的贫困户。
毛爱卿直抓病机关键,药价低且药效佳,人称“六味先生”
毛继丰之子毛爱卿(1887—1968),自幼随父学医,博览医经典籍,精通脉理,诊病甚为准确。随父临证时,他多在一旁细听精思,随后自拟处方,与其父所拟处方进行比较,如有思路不同之处,总要深究原委,寻出道理,所以医术精进甚著。其父在世时,毛爱卿侍诊一旁,从不独立应诊,直到50多岁时才独立应诊,一出手即一鸣惊人,成为名声不亚于其父的名医。“毛氏中医”体恤病患的医风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他临证处方总是开具简单几味药,人称“六味先生”,直抓病机关键,药价低且药效佳,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实践特色。
毛爱卿之子毛延增,得祖父、父亲两代真传,加之自身刻苦努力,在医学上有很高造诣,青年时期即在阳信一带有医名,深得家传风采。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医院遇有疑难病症邀其会诊,多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