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这么说,我一分钱也不欠你的。你有本事你就告吧,就是法院判了我,我也不拿钱!”被告老李气呼呼地摔门出去,蹲在了法官办公室门口。
“法官你看,这就是个赖皮,我就不信法律拿他没办法,就是拿不到钱我也要和他死磕到底!”坐在法官旁边的原告老王也是气得脸通红。
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原本关系不错,2012年,老李因儿子要结婚,找老王借了1万块钱,并出具借条一张。借条上并未载明利息,但在借条的空白处由老王自行书写“2013年收息1800元”“2014年收息1800元”等字样。老王表示,双方当时口头约定了利息,只是没有写在借条上。老李则坚称两人并未明确约定利息,只是承诺待以后条件宽裕些会给点利息。说到激动处,老李不禁声音大了起来:“收息那些都是他自己写的,我又不认字,我还过好几次钱,他都没给我收据!”
惠民县法院石庙皂户李法庭法官王倩在心中衡量,如果仅根据证据规则判断,这是一起简单的民间借贷纠纷。但相较于一判了之,她更想找到平衡点,让两位老人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将“不服气”“怄气”这些心理彻底丢掉。于是她组织双方调解,从法理、情理多角度出发,耐心细致做两人的工作。在双方调解意向基本达成,胜利曙光在望时,被告老李却突然“爆料”:“这个案子这么调解我同意,但必须把另外3个案子合起来一并处理!”
眼看就要调解结案,却突然出现了另外3件“不明不白”的案子,王倩在受挫的同时决心弄清事情的原委。在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中,王倩明白了“另外三个案子”的所指。
原来,两人不止这一起纠纷,老王起诉老李及其家人共有4件案子,总起诉金额为6万余元。因起诉时间间隔大,另外3件案子在其他两位法官手中,且有的刚立案、有的在审理中,具体情形及进展各不相同。
王倩与另外两位法官沟通后,三人开了个碰头会,共同寻求案子的最优解决办法。商议中,一位法官提到了庭审时两位老人的争论焦点:“他们的借条不是很规范,有张欠条上写了‘莫账’两个字,被告说那就是抹账的意思,是个同音的错别字。原告听到后可生气了,他说那是因为识字有限,把“算账”写成了“莫账”……
王倩思考了一会儿后提出:“他们两个一碰上就会吵起来,我们得把他们两个人分开来调解。以这个错别字为突破口,老王和老李肯定有一个人说错了,为什么这样说?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考虑?要是这次调解还分辨不清的话,我们就去趟村委会了解下情况。”
当天下午,王倩约了老李进行单独调解。
老李刚进入调解室时,王倩注意到他手上戴着住院手环,遂关心地询问:“你这是生病了吗?哎呀,你也不和我说一声,咱们可以改天调解啊,身体要紧。这次生病,可不是为了这个官司急躁引起的吧?”
老李上前一步激动地说:“以前我以为法官都是很严肃的,没想到你还这么关心我的身体,你这闺女也太让人放心了……官司这个事儿我回头和孩子们商量商量,后面怎么处理听你们的,我认!”
王倩没想到自己因为一句关心的话竟意外收获了老李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王倩决定再进行深入调查,尽最大努力让两位老人均能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公正。
王倩与另外两位法官一起到原被告所在的社区、村居调查,分别与社区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沟通,了解两位老人的家庭情况以及前期调解工作详情,同时邀请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上门做原、被告及其家属的工作。
在这次沟通过程中,王倩终于得知了老李的顾虑——他现在年事已高,没有收入来源,最终都得子女拿钱解决,他不愿意给孩子们增加负担。于是,三位法官又联系到老李的子女,他们得知事情的原委后,表示愿意替父亲解开这十几年来的心结,让他彻底放下心中的包袱。
最终,在多方见证、合力调解下,老王和老李以4万元达成和解并握手言和。
2024年4月,王倩到老王家中进行回访,详细询问了案件的履行情况以及老王的身体和生活状况。老王说案款已全部收到,并骄傲地和王倩聊起他的儿女,群众与法官的距离就这样近了起来。
人民法官的重音有“法”更有“人民”。近年来,惠民县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强化诉源治理,深化诉调对接,致力于运用能动司法理念多元化解纠纷,用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得到的速度践行司法为民,赢得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