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让体育公园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隆卫赵海兵王哲通讯员孙丽娜张传忠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绿意葱茏中感受运动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民生品质更实”,以市民休闲健身需求为导向,将体育公园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与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体育公园城市”,并列入我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连续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滨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本期《委员关注》围绕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品质,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开展专题协商、精准建言献策。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
  体育公园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氛围日益浓厚。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健身更便利、更智能、更安全,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生活品质意义重大,也是加快品质滨州建设,让“民生品质更实”的重要举措。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协商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市内实地调研、市外学习考察、征求委员意见、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我市体育公园城市建设情况。
  据了解,为让体育公园成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市发展改革委、市体育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部门先后印发《滨州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滨州市体育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将“体育公园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城市公园生态、健身、文化等公共体育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全市公园、绿地体育元素“含量”。目前,全市能够进行健身设施改造的各类公园达到159处,均具备改扩建体育公园的基本条件,已建成由新立河体育公园、秦台河体育休闲公园、秦皇河公园构成的三条纵观南北的沿河体育公园带。通过滨州主城区近300公里的城市绿道,将中海公园、市民体育健身广场、北海公园、白鹭湖公园、新开河公园、市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等体育设施群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环河”“环路”“环湖”“环绿”“环居”,以大型体育公园为骨干、口袋体育公园为补充、互联互通的体育公园城市体系。
  换上运动服,穿上跑步鞋,每天到北海体育公园散步慢跑已成为市政协委员尹玉栋的习惯。作为一名爱好锻炼的市民,尹玉栋一直关注我市体育公园建设情况,并以提案的形式为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非常关键。要结合城区现状、人口规模、存量资源、健身需求等因素,编制体育公园建设专项规划。规划要以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为重点,以近距离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结合群众运动习惯布局健身设施,系统规划建设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特色鲜明、方便实用的各类型体育公园。同时,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体育公园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完善实施建设方案,建立起全过程调度监督协调推进机制。”尹玉栋说。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王凤博认为,体育公园建设涉及资金保障、土地供给等多领域、多部门。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创新推动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部门间统筹协作配合,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形成上下内外、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开通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意见反馈渠道,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将“互联网+”发展模式融入体育公园建设中,打造全方位、多元化、智能化体育公园搜索使用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群众提供精确便捷的城市体育公园服务指南。例如,实时查询城市体育公园地址、内部设施设备和场地空闲等情况,让市民能够更便捷地选择空闲时间前往锻炼。
  坚持建用并重,建好更要用好
  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在新立河体育公园、中海公园、秦皇河公园等各处综合公园、口袋公园、广场、健身步道上,运动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享受着自由运动、快乐健身的乐趣。碧林绿水间,一幕幕生动的健身场景,成为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我市抢抓“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000个左右”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到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指标7个,为全省最多的城市。
  市政协委员张丙国通过调研了解到,市体育局根据群众健身需求,持续对新立河体育公园进行了健身功能改造提升,致力于打造集智慧、数字、便捷、时尚、体验、趣味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公园,营造儿童乐“游”、青年乐“往”、老人乐“享”的全龄化公园生活场景,成为新型体育公园和数字化体育平台应用的优秀典范。他建议,主城区和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工作,围绕现有的湖泊、绿地、山坡等自然环境,结合我市黄河文化、孙子文化、海河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各类型体育公园。同时,与儿童友好、青年友好、老年友好等其他类型公园建设相结合,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增强体育公园生态、文化、娱乐、教育等服务功能。
  市政协委员张淑华调研发现,我市在体育公园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打造全国体育公园城市,在大型体育公园建设数量、小型体育公园建设使用及以赛促宣传、促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中海公园为例,该公园周围有月亮湾、植物园、天桥、地桥、人桥等景观,是市民周末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周围居住小区多,到公园健身锻炼的人也很多。但公园内体育设施相对较少,道路普遍采用水泥或石块铺设,路面非常坚硬,长期在坚硬路面上跑步,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损伤。纵观周边不少城市在新建公园里铺设了更多的塑胶跑道,有的还把马路人行道铺成塑胶跑道,以方便市民随时锻炼。她建议,进一步统筹做好全市老旧公园运动功能改造提升和新建公园、人行道塑胶跑道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品质滨州建设步伐。
  提升管护能力,管护好才长久
  作为一种新型健身空间,体育公园将体育健身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既集合了各类运动场地设施,又方便了市民就近体育锻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我市体育公园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体育公园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如何做好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将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
  市政协委员李子婷认为,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软硬件长期综合提升,要边建设、边使用、边管理。她建议,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健全长期投入保障机制、巡检维护机制等,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管理维护团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监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利用体育公园隐形资源,如单项运动的培训费用、比赛场地的费用、出售城市体育公园的冠名权、提供广告牌、特许经营等形式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用于日常维护管理,延长城市体育公园发展周期。
  “建好体育公园只是开始,管好才是关键。”市政协委员刘宗建议,丰富参与主体,提高体育公园使用效率。一方面,在保证公益性不变前提下,鼓励各方力量加入,建成政府引导下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如在投资层面,政府可建立公私合营模式,通过税收优惠、低利率优先贷款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公园建设管理,减轻政府投资压力。另一方面,要多方位挖掘增效,让体育公园具备“造血功能”。通过举办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协会、俱乐部、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入驻,以体为媒、以赛兴业,提高运营管理水平,赋能品质滨州发展。
  推进“体育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品质。
  市政协对我市体育公园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