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王锋《沿着黄河去码头》:
城中人的乡里情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宋敏敏通讯员李晓旭

  本书简介:本书以相邀滨州本土作家、文字工作者赴滨城区三河湖镇、邹平市码头镇开展“河湖胜景厚土朗天——三河湖畅想”“广田故里魅力码头”文学采风活动为契机,收录了他们在采风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及“沿着黄河去码头”全国性骑行活动的相关内容,是一本极具滨州文化特色的地方性作品。
  作者简介:王锋,滨州日报原副总编、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主编《沿着黄河去码头》《诗意三河湖》《咱办报的人》《伏生,伏生——中国伏生诗会获奖作品集》等作品,前两部文集收录在王海峰、自牧主编的《清韵集》丛书中,深受读者喜爱。
  最近,一部精品短剧《我的阿勒泰》火了,带火的还有那句贯穿全剧的灵魂台词:“如果想要写作,那你就试着从自己的生活写起,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剧中,李文秀回到了阿勒泰,回归最原始淳朴的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真实的、赏心悦目的新疆生活画卷。
  然而,剧中那些返璞归真的、令人向往的淳朴生活,在滨州亦可体验。《沿着黄河去码头》一书告诉读者,可以“沿着黄河去码头”,寻找一种诗意的乡愁,发掘独属于滨州的特色文化内涵,在乡土生活中感悟文字的力量。
  历时两年,本土作家用文学丈量滨州乡镇的草木年华
  9600多平方公里的滨州大地上,大河奔流、田畴织锦,5000余个村落星罗棋布,坐拥丰腴良田,尽揽海潮涨落。千百年来,这片名人辈出的广袤乡野,从容地记录着质朴而鲜活的人文信息,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明积淀。
  试问,这样一座有魅力、有故事的城市,怎能不用动人的笔触去记录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呢?
  于是,我市一批作家敏锐地捕捉到大地跳动的脉搏,有组织地到乡村巡珍搜宝,先后赴滨城区三河湖镇和邹平码头镇开展了“河湖胜景厚土朗天——三河湖畅想”“广田故里魅力码头”文学采风活动。活动历时两年,众多本土作家、文字工作者,以文学去抚摸丈量一方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探寻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
  这不就是“去爱,去生活”的生动实践吗?
  他们走进十里荷塘、百年枣园,触摸沧桑古树、文物遗迹,情动狗吠深巷、鸡鸣桑颠……在广阔的原野上收获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将热爱化为灵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
  终于,王锋主编的《沿着黄河去码头》诞生。书中,作者们以田园诗般的语言,反映了滨州乡村的独特风光、厚重历史、民俗风情、文化根系,发掘和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内涵,讲述着独属于滨州的动人故事。
  本书以文学采风作品为主,分散文篇、诗歌篇,并加入了部分摄影作品和地方人文内容,阅读起来轻松自然、不觉乏味。读者的思绪可以在不同的美文中穿梭,书中朴素的情感令读者似曾相识,迷人的故事令人感动。
  作家们从蝉鸣、枣香、荷塘等乡村场景中寻到了乡愁
  翻开书页,时空回转,总有一篇文章可以引发你的共鸣。像开篇张维亮的《蝉与一个村庄的蜕变》,由一只小小的蝉,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到儿时记忆中的邵家村,这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试问,儿时与小伙伴们肆意地在树林中穿梭,只为捉几只可爱的金蝉,这是多少滨州人童年的共同记忆?
  乡愁,不一定是离家千万里。乡愁,可能只是童年的感觉已悄然逝去。就像张维亮在书中的感慨——码头镇邵家村像蝉一样蜕变了,它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但已找不回儿时的味道。时代在发展,很多古旧的村庄像一位几经沧桑的老者,努力调试着自己的步调,以最佳的状态拥抱归乡的人们。回家吧,回到哺育我们的村庄,听一听久违的深巷犬吠,宁静中自带平和,这也许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一种自洽吧。
  继续阅读此书,你会发现有好几篇文章饶有默契地写到了枣树,范红霞的《枣魂》、刘希国的《那枣那树那人》、徐玉峰的《簌簌衣巾落枣花》、秦树理的《在秋风里收枣》……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自己与枣树的不解之情,是充满“枣花香”的甜蜜乡愁。
  是啊,谁的老家庭院里没有几棵枣树呢?谁又不曾沉醉在一阵阵甜蜜的枣花香里呢?谁没有尝试过“拿着杆子去打枣”,拥抱丰收的喜悦呢?
  历经千百年风霜的码头镇,不少历史名人名垂千古
  历经千百年风霜的码头镇,怎能不出几个名垂千古的人物呢?
  田道爱、刘清春所写的几篇文章,就洋洋洒洒地为我们介绍了几个从码头镇走出去的响当当的人物,《乾隆亲题碑文的码头将军李化龙》《誓死不当汉奸的码头乡贤李炳耀》《写出“小聊斋”的“八半先生”》。单是看文章的题目,就已经足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了。
  这几位到底有啥不一般呢?话说,这乾隆爱将李化龙先后平定大小金川、台湾等内乱,甚至助安南国王复位,最终“马革裹尸还”。李化龙的后人中,还曾出现了两个乡学大儒:李炳耀、李炳炎。李炳耀是晚清最后一次科举的贡生,曾东渡扶桑求学,兼具新旧知识,他为受灾乡民请愿,终使省政府免征钱粮百分之八十;他勇闯匪巢,迫使匪军停止扰民;他几十年执教,培养出了李广田、曹德敏等英才。而李炳炎便是写出“小聊斋”的“八半先生”,李炳炎著作丰厚,其中《东野轶闻》更是有“小聊斋”之美誉。晚年,李炳炎提倡古学,讲授儒学经典,从学者甚众,自谓“半今半古,半城半土,半文半武,半耕半读”,因号“李八半”,后人尊称“八半先生”。
  爱读诗歌的文友,可以在《神奇码头》《黄河小镇》《黄河大堤上的行走》《马铃儿响来玉鸟唱》等诗歌中感受平仄平平仄的韵律,乡土的韵味就是绵延不绝的诗歌。
  在最后几章,本书又带读者回顾了“沿着黄河去码头”全国性骑行赛事活动,这是全国唯一在黄河大坝上举行的骑行大赛。对于滨州本地人来说,是何等的幸福,只要你热爱黄河,热爱骑行,热爱这沿途的风光,你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
  有很多人经常感慨:我虽是滨州本地人,但对滨州人文历史知之甚少。那么读读此书吧!读罢此书,你会发现,你与滨州这座城市走得更近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