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以邹平市为例
  张希玲杨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党在乡村事业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科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邹平实践
  邹平市以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在强化组织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强化组织引领,树立鲜明工作导向。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乡村振兴五大工作专班,扎实推进文化振兴工作落实,制定《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形成鲜明工作导向;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市领导挂帅,带领镇村各级靠上抓,对文化文明、产业发展等工作一线抓落实;制定一系列工作条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任务清单明细等具体意见,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实行红黄蓝三色督办制度,严格落实考核奖惩。
  抓牢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产业振兴。抓实在建项目调度,协调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实现群众顺利入住,通过驻村帮扶发挥优势,每个帮扶村都有至少一个增收项目;发展特色文旅项目,实施品牌兴农工程。
  深化乡风文明,打造宜居和美乡村。聚焦环境“优”,建设清洁乡村,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空气优良率、水环境质量稳居滨州前列;聚焦配套“强”,建设宜居乡村,农村水、路、电网全面改造升级,清洁取暖实现全域覆盖;开展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一村变两村”整治攻坚;聚焦生态“美”,建设示范乡村。
  创新工作机制,赋能人才智力支撑。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育,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搭建乡村人才平台,设立引才工作站;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落实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邹平市以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承认,城乡发展差异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主要体现在:
  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基层单位都有一定的阵地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方式有待创新。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一定的简单化、僵硬化、模式化等问题,部分镇(街道)、村居(社区)工作举措还局限于印册子、挂横幅等形式,群众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资源配置有待均衡。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才和农民从业者,但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缺乏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支持,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仍有很大缺口。乡村精神文明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农村空心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文化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精神文明服务机制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通服务群众、关心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坚持特色发展,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群众意愿和政府相关政策等,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在规划中要注重三产融合,构建链式联动产业经济,充分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坚持特色发展离不开特色品牌的打造,利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打造品牌,把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使乡村特色品牌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拓展特色产业链。健全特色产业链,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链的延长与完善,切实保障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做优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利用资源,破除产业壁垒,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有机统一的集群整体合力,做优产业集群。
  坚持多维共治,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的治理功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整体素养,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共建共享,让乡村治理体系更完善。一是推进规范化提升。扎实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动态管理“示范、创优、强基”三类村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强基”村整顿转化,持续推进“示范”村对标提升。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围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能力素质提升,抓实专业化管理和季度考核,建立乡村振兴“导师”制度,开展“百名干事创业好支书”选树,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实施“六微共治”行动。聚焦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建强“微网格”、细化“微管理”、做优“微服务”、培育“微产业”、实施“微协商”、落实“微监督”方面持续发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行支部领办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积分管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坚持强化保障,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动能。乡村文化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培养造就和开发乡村工匠、乡村土专家、新型农民、非遗传人、文化能人,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下乡投资创业,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坚持以培训育人才。大力开展乡村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重点,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要力量。二是坚持以评选促提升。广泛开展“乡镇农技人员”“基层名医”“乡村之星”“和谐使者”等评选,激发人才引进、培育、留用工作活力。三是坚持以使用促发展。立足素质提升,发挥优秀实用人才“传帮带”作用,开展“春风计划”、农技人员下乡等服务基层活动,通过“专家大讲堂”“移动技术课堂”等形式,为农民授课、答疑;举办“人才服务大集”,发放各类宣传册、种植养殖实用书籍等,让优秀人才在乡村一线服务文化文明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准破题。每个区域的优势要素不同,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中,要思考如何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同时,要突出需求导向,让乡村文化生活更丰富。一是做强文明实践。推进“邹平一眼黄河千年”展示带建设、“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试点建设,积极参加全省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二是做实移风易俗。统筹调度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工作,探索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改革试点,推广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三是做细文化惠民。统筹范公祠、醴泉寺等政德教育基地建设,打造“沿着范公的足迹”全国精品研学路线。整合市内现有商贸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山东手造”展示销售专区和非遗工坊。
  作者系邹平市委党校教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