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市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以贯之抓高品位文化。全市上下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文化的时代厚度、融合深度、普惠温度,让文化更具生命力、更具高品位。
要不断增强文化的时代厚度,扛牢文化“两创”担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齐文化、吕剧文化等时代价值和现代应用,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活起来、热起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打造提升胡集书会品牌项目,创新开展滨州市渤海老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连片展示区创建和生态博物馆建设工作,统筹推进龙华寺遗址、兰家遗址等考古勘探工作。一体化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沿黄河、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实施文化服务提优、文物活化提效、文艺作品提质、文旅产业提级、文化品牌提升“五大行动”,开展唱响吕剧“1235N”工程,完善(中国)吕剧博物馆,提升滨州文化影响力。
要不断增强文化的融合深度,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足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创融合文章,为经济增长注入文化含量,让文化产业发展更具品质品位。创新实施文化赋能工程,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实施“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工程,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景区焕新”工程,依托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探索“一部剧、一台戏带火一座城”模式。
要不断增强文化的普惠温度,实现文化赋能生活。深入开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实施“文润渤海·百花争优”工程,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主题、体现滨州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体系,实施“群星闪亮”工程,丰富中国滨州黄河文化艺术季、市民文化节活动内涵,开展“书香滨州”、小戏小剧创演、好戏送千村等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管理更加精细,让文化事业更加蓬勃,让文化服务更加普惠,让市民在文化熏陶中更加向上向好、尚善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