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磨出“共富路”河岸种出“共富茶”酱菜腌出“共富经”
韩店镇共富产业遍地开花结硕果
截至目前,该镇共打造共富项目50余个,新增就业1000余人
滨州日报/滨州网邹平讯(通讯员霍广惠苏璇报道)近年来,邹平市韩店镇着力创新群众共富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村民参与、联合经营、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新路径,共富产业在韩店大地开花结果。截至目前,韩店镇共打造共富项目50余个,新增就业1000余人。
小麦磨出“共富路”
大位家村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土地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能不能让小麦发挥更大的作用?2023年,村“两委”成员多次外出学习,召开“两委”会议反复研讨论证,决定依托本村小麦种植优势,打造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当年5月,大位家金麦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成立,采用“村集体+股民”共富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资30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的21万元由全体村民享有股份,5名“股民”共投资9万元。合作社收购村民种植的小麦,将之加工研磨成面粉,面粉采用石磨传统工艺生产,低速研磨,低温加工,最大限度保留小麦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运营一年多来,该合作社已盈利15万余元,村民每人获得“分红”面粉5公斤,受益村民达1800余人。为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合作社在用工上优先考虑村内闲置劳动力和生活困难家庭群众,截至目前已为本村村民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带领更多农民持续增收。
“小小的麦穗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大位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顺锋对合作社的运营成果十分满意,谈到未来发展,他说:“我们将持续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让村民们享受更多分红的同时,激发村民参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热情,助力村庄高质量发展。”
河岸种出“共富茶”
甲子村位于韩店镇西部,杏花河穿村而过。2022年,滨州市派第一书记李超超带领村民着力推进共富项目建设。他组织甲子村“两委”成员赴威海、江苏泗阳学习蒲公英规模化种植技术,深入了解蒲公英生长特性和经济价值以及产业链延伸发展情况。回村后,在李超超的带领下,甲子村探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种植野生蒲公英的“河岸经济”发展模式。
在借鉴“崂山绿茶”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李超超与甲子村“两委”成员研究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村集体整合村内零散宅基地,清理杏花河北岸,开辟出50余亩土地,从山区移植野生蒲公英。2023年,甲子村利用财政帮扶资金40万元,村集体自筹40万元,建设840平方米高标准“共富车间”——滨州市梁邹甲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全国技术领先的成套制茶设备和食品加工设备,生产野生蒲公英茶、长白山酸枣芽茶、野生桑叶茶、荷叶茶等功能性代用茶,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产品结构和种类,构建起多元化农产品产销模式。
“自‘共富车间’运行以来,已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带动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甲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金明介绍说,今年我们计划扩大制茶产能,生产各类茶叶10吨,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力争通过“共富车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酱菜腌出“共富经”
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杨村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富民强村共富模式。继“积分制”管理、光伏发电项目之后,杨村再次探索工艺强村新路径,2023年12月,由村集体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杨村酱菜厂正式生产运营。
作为新的试点,杨村酱菜厂的全部资金来源于村集体收入,未吸纳任何个人投资,是名副其实的“村企”。腌制酱菜千家千味,如何将腌制手艺传承下去,并使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光发热是杨村投资酱菜厂的初衷。为此,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学峰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次请教滨州市乡土品牌颜师傅酱菜厂的师傅,对原有的腌制方式一点一点加以改进,采取优质食材均衡配比,最终腌制出的酱菜既保留了传统的醇厚风味,又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
杨村酱菜厂现有工人8名,全部为本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收入2400余元。自投产以来,酱菜厂订单不断,截至目前,已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村民收入的增加和村庄设施的完善。除了定期分红外,杨村还将剩余收入用于村庄基础设施改善。近日,杨村安装了净水设备,村民享受一定的饮水补贴,每人每年免费享受净化水1立方米、自来水2立方米。不仅如此,酱菜厂还激发了周边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形成了“村企+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纯农业村的产业振兴,到示范村的再创新高,共富项目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了韩店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更在广袤的田野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结出了累累硕果。“下一步,韩店镇将依托工业强镇优势,将党建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基础,建立村企联动、多方共赢机制,持续推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韩店镇党委书记康与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