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7日
《张存浩传》讲述滨州籍院士的科研人生
从名家子弟到国之栋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宋敏敏刘清春通讯员李晓旭高士东
文章字数:2,994

  本书简介:《张存浩传》是“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记述了著名科学家、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传奇而感人的人生经历。他幼承家教,胸怀远大理想,少年时奔赴重庆、厦门等地刻苦攻读,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60多年来,他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剂、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
  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简介:任连巨,无棣县政协原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无棣县政协研究室主任,现中国报告文学学
  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无棣县作协主席。在国家级、省级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20余万字,出版中篇小说集《家乡的鱼鹰》、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渤海湾》《赤子情怀》《百年风云》及8册文史专辑,多部作
  品获省市级奖项。
  人物传记真实记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将其漫漫人生路浓缩为可读、可叹、可思考的华彩篇章。通过阅读优秀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背后的故事和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典型的人物传记——《张存浩传》。
  张存浩(1928 年 2 月23 日-2024年7月1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盟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党组书记、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他一生情牵故里,与滨州有着不解之缘,是滨州人的骄傲。
  ■ 出自无棣段家张氏,祖父张鸣岐为晚清封疆大臣,祖母纪钜淑是纪晓岚五世孙女,姑母姑父都是科学家
  明清时期,无棣名门望族多达20个。在这些家族中,段家张氏虽起步较晚、名列最后,但始终后继有人、俊彦辈出,成为最有名望和影响的一个家族。
  张存浩曾祖父张凌云,秀才出身,是闻名一时的侠义人士,同治年间曾任华南湘潭朱亭丞。张存浩祖父张鸣岐为晚清封疆大臣,祖母纪钜淑是纪晓岚的五世孙女。张存浩父亲张铸毕业于南开大学,曾赴美求学,归国后谋求实业报国。母亲龙文瑗乃清末广西提督、民初广东安抚使龙济光之女,胸怀豁达、颇具主见。
  1928年,张存浩出生在天津意大利租界。
  张存浩2岁起,其母亲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并讲解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抗日战争爆发时,张存浩正在读小学。张存浩曾说:“母亲虽文化知识不多,但却十分有民族大义。”为让张存浩摆脱日伪的奴化教育,他的母亲萌生了将其送去姑母张锦处读书的想法。张锦当时在重庆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有机化学界鲜有的女博士,姑父傅鹰则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教育家。
  张存浩在姑父姑母身边承教十年。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时,受姑父、姑母影响,张存浩对物理、化学课情有独钟。当时国内抗战形势紧张,他满怀爱国之情,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15岁那年,张存浩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因战事,张存浩后又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抗战胜利后,张存浩考上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1948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张存浩决定赴美留学,于1950年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在即将攻读博士之际,为实现知识报国梦,他毅然放弃读博深造的机会,登上开往祖国的轮船,选择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 在漫长的科研人生路上多次改行,成为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
  归国后,在机缘巧合下,张存浩了解到大连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齐全的科研资料,这令他很心动。他谢绝北京大学等数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邀请,只身一人来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开始了科研报国的征程。
  进入研究所不久,张存浩被分配在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研究课题是当时世界上最热门的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这是张存浩的第一次转行,也是对他的一次考验。经过不断试验和完善,该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和开采,中国“贫油”的态势暂缓。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中国科学院的指示,研究所立即调转科研方向,瞄准国防建设所需目标任务迈进。
  20世纪50年代,火箭推进剂作为“两弹一星”的重要燃料来源,被提升到国防安全与尖端技术的层面之上。火箭推进剂研究计划,成为张存浩接到的新科研任务。但这与张存浩的专业更不搭界,于是有了第二次转行,张存浩再次进入一个全新领域。
  随后,张存浩相继参与了“414”项目、“541”项目和“科-1”地球气象卫星研究等国防科研任务。很快,张存浩又接下了一道超级难题——高能化学激光研究,对张存浩来说,这意味着又一次改行。
  20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张存浩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祖国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和奋斗目标”,这句话已经深深融入张存浩的血液中。张存浩回忆自己的科研生涯,几十年的时间,他的科研经历了三次“转行”,他的心中总有一束光在牵引着他,那束光就是国家需求。2014年,张存浩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年,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 对家乡无棣一往情深,多次返乡考察、访友、参与文化活动
  不能吃“别人嚼过的馍”,是张存浩常说的一句话,“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一直是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15年间,张存浩的工作可谓大刀阔斧,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他带领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积极作为,争取国家最大的支持,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基金资助格局。大胆探索“九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培养拔尖人才的孵化器、助推器,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中长期远景规划,并积极推进科学基金国际及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如同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所长时一样,张存浩科研、管理一肩挑,思考、讨论、记录、开会、活动……他的生活格外忙碌。
  张存浩不仅醉心于科研,还爱好诗词、音乐、美术,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科学界,张存浩是为数不多的“艺术达人”。同时,张存浩识才爱才惜才,甘为人梯,他引荐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已成为卓越的学科带头人。这种大爱无疆的特质,不仅展现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张存浩也是整个张氏家族做人做事的榜样,是十几个兄弟姐妹心中的偶像。即便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张存浩依然用高质量的陪伴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聪明人会学习,会工作,也很会生活!”
  张存浩的大爱,还体现在对家乡无棣县的一往情深。在20世纪90年代,张存浩多次回无棣,或赴企业考察,为循环经济献计献策;或到故里段家村寻亲访友,祭拜祖灵,帮助家乡通上自来水;或是参加无棣重大文化活动,鼓励儿子回乡投资。《张存浩传》如此重磅级的人物传记写作,他信任地交由家乡人完成。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张存浩传》的作者任连巨用8个字概括张存浩的为人处世,并将“气度、严谨、谦逊”3个词语独立成章,通过实例全方位展现了张存浩的人格魅力。任连巨在本书后记中写道:“我采访、座谈、撰写《张存浩传》的过程,是不断深化学习、充实积累的过程,更是心灵得到净化、感情不断升华的过程。”
  本书适合青年学子、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科学家的成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希望读者有机会可以通过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科学界的脊梁——张存浩先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