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26日
吟诵,让孩子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德英
文章字数:3,569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书法,即古代的“读”。吟诵同时也是中华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它严格遵循古诗文的声韵格律,紧密贴合诗意,有助于孩子们深入理解和内化体会诗歌内涵。通过十几年吟诵教学探索,我归纳出一套古诗文教学方法——“五步吟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诵、吟诵、赏析、悟道四步层层深入地归纳出古诗文的主题,提炼出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最后再通过“践行”这一教学环节把中华文化精神落实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人生态度上。使孩子们感悟现实生活问题、反思现实人生,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诗教目标。现以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为例进行阐释:
  读诵·正字音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正确朗读是做到通顺、有感情朗读的基础。而读准字音,又是正确朗读的前提。因此,在古诗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正字音。
  上课伊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黄鹤楼”的资料。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讲述关于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在一家酒馆的墙壁上画了一只橘黄色的仙鹤。这只仙鹤只要一听到吟诵古诗词的声音,就伴着吟诵声跳起舞来。于是,天南海北的人都来这里观看。后来,仙人吹着玉笛驾着仙鹤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酒店老板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就在江边建了一座大楼。这就是黄鹤楼。)故事讲完后,我问大家:“你想不想去黄鹤楼看一看?”孩子们都兴冲冲地说:“想”。我紧接着说:“不但你想,就连唐朝大诗人崔颢听到这个传说后也想去。他兴冲冲地来到黄鹤楼,并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黄鹤楼》。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使得黄鹤楼更加名声大噪。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小手如林。我随即叫起一名同学朗读古诗,在第一位同学朗读的基础上指出学生读的不正确的字,指认多音字“载”。正音后我说:“同学们,根据我们原有的知识不难看出,这不是一首严格意义的格律诗,但它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唐诗七律第一’。今天,我们就按格律诗吟诵的规则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我点名按吟诵规则读诵。(吟诵基本规则:一声二声的字音读得低长,三声四声的字读高、读饱满,入声字则出口即收,韵字读得饱满且绵长。)通过按吟诵规则读诵,不但巩固了整首诗字音,还进一步了解了古诗的大意。
  吟诵·入美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我用“五步吟诵教学法”教学《黄鹤楼》一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文的美之所在。
  读音问题解决后,我引导大家按着吟诵规则把每个字的字音放大再读古诗。当孩子们把字音放大读出字的动程,不由自主就吟诵起来了。一声二声的字低低长长;三声四声的字高且饱满;入声字短促顿挫;韵字则绵延悠长。高高低低、长长短短,抑扬顿挫之间或节奏明快美不胜收,或萋萋婉婉独有一番滋味入耳入心。
  赏析·明诗意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用吟诵的方法教学往往能根据古诗文押的韵,结合开口音闭口音的比例、声母的重复,以及声调的组合等进行声韵分析,从而突破字面意思,在声音的层面上体会古诗文的含义。于是,教学第二步结束孩子们还在陶醉时,我问大家:“高、低、长、短的声音带给你什么感受?”有的说:在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时,把“人”字延长后感觉这个人离我们很远很远。我连忙抓住这个问题,让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不是离我们非常远呢?大家都认同,因为那个驾鹤飞天的仙人就是传说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说:当我把“此地”两个字读高时,作者那种满怀希望慕名而来,本想能在这里看到仙人、看到仙鹤,可来到后哪里有仙人?哪里有仙鹤!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时,那种失望之情随着声音涌上我的心头。另一个同学说:“这两个字读的越高,我越能感受他捶胸顿足的心情。”还有个同学说:“‘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一句,七个字中就有鹤、一、不、复四个入声字,读起来有点急促感。”我相机引导大家道:“这一句相对于其他诗句用时最短,读起来很快就读完了。那么,快速消失且再也回不来的是什么?”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是时间呀!“对,是时间!他在用大量的入声字感慨时间的流逝呀!”我应声答道。
  同学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明白了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悟道·话诗情
  声音是有意义的。主要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吟诵教学不但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意,更能让我们进一步走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他寄寓诗中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提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我开始认为这么美的景色应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可是,为什么当我把“萋萋”的第二个“萋”字和押韵的字“洲”读的饱满绵长时,内心却有一种无尽的惆怅。这是声音传递给孩子的真实感受啊!我借机向大家出示了祢衡被埋葬鹦鹉洲上的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祢衡的人。他虽才华过人,但正直高傲看不起奸诈的统治者。他曾击鼓辱骂曹操,轻视刘表。虽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一生仕途不顺。26岁,被心胸狭窄的黄祖杀害后埋葬在鹦鹉洲上。)我引导孩子们把祢衡的经历和崔颢的经历进行对比。(崔颢自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20岁考中进士。但秉性耿直虽才华横溢,却只当过监察御史、县尉、司勋员外郎等小小的官职。)大家吃惊地发现,祢衡和崔颢的经历竟如出一辙。他们明白了,崔颢写到“鹦鹉洲”之所以用两个“萋萋”和押“ou”韵的“洲”,是看到鹦鹉洲想到了祢衡。他由祢衡又想到了自己一年一年的老了,可满腹经纶、一腔报国之志还没有用武之地;孩子们明白了“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中连着用两个“空”字,表明了崔颢的心空了;孩子们明白了“日暮乡关何处是”是面对烟波浩淼的大江,他想家了。可是,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这怎不叫作者整首诗都押忧伤的“ou”韵呢!我问:“孩子们,你读懂崔颢了吗?”孩子们沉思片刻后,深深地点点头。我继续说:他想归隐故乡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过一种自由舒适的生活。是走是留?他却犹豫不决,于是才写下了“烟波江上使人愁”。他该何去何从?请你帮他拿个主意吧。
  听到我抛出去的问题后,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孩子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无道,主张崔颢归隐故里。有的认为崔颢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继续努力。在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告诉他们崔浩自己的决定。他没有归隐。并且告诉大家,在我国历史上像他这样想家不回家的人还有很多。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唐朝诗人李白;“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宋朝诗人李觏;“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的元朝诗人文天祥;“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的明朝诗人张煌言;“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的清朝诗人袁枚。他们都想家却不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儒士。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关于儒士的资料:儒士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众多,代代相传。他们忠君爱国、心胸坦荡,敢于秉持心中的仁义。他们往往从小刻苦读书;他们往往少小离家,诀别父母;他们往往背井离乡,顾不上妻子儿女。为的就是想用自己一身的才华济世安民!这是他们的使命。崔颢最后决定不能回家,他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要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他认为:相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说,自己遭受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他断然回到京城继续寻求报国之门。也正是因为他的心中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才有了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恢弘气势。当听了我的讲述后,大家露出了钦佩的目光。我提议,大家带着对儒士的敬仰对崔颢的敬重再来吟诵这首诗。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五步吟诵教学法”的执教过程中,我让孩子们用吟诵的读书法随着自己的声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到了他高尚的精神。
  知理·见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已经成为时代大潮。然而,只是让孩子们感悟到古人身上具有的中华文化精神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孩子们在感悟到作者奉献精神的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在运用“五步吟诵教学法”执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对孩子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是灾难,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他们个个昂首挺胸表示:不退缩。我说:“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人尚且有高尚的家国情怀,更何况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呢?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行动有方向,也能为国家、为人民尽一份力量。有信心吗?”。汲取了精神力量的孩子们不但信心百倍地表示有信心,还畅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今后的行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五步吟诵教学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效果,而且对其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和其他素养也有显著的成效。在吟诵教学的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前行,把更好的成果呈现给大家。
  (作者单位: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