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29日
滨医附院开通“绿色通道”
31分钟让突发脑梗的7旬老人转危为安
文章字数:1,143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葛肇敏通讯员张莹莹报道)近日,75岁的王大娘陪同老伴到滨医附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但就诊完成后,当王大娘和老伴在一楼药房等待取药时,她突然出现左侧肢体及面部麻木不适的症状,伴有右手、右腿无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
  两位老人立即向门诊预检台的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在简单询问患者情况后,医护人员考虑患者得了“脑血管病”,便立刻引导患者返回神经内科门诊诊室。医师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王大娘进行诊治,并即刻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其至卒中门诊,启动卒中规范诊疗。自王大娘发病到启动卒中规范诊疗,仅耗时15分钟。
  在王大娘被送至卒中门诊后,值班医师在13分钟内便安排患者完成了头颅CT、CTA、血常规等一系列相关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医师立即向王大娘的家属交代病情,并取得家属同意,于3分钟后为其实施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过程非常顺剂,无并发症出现。溶栓结束后,王大娘左侧肢体及面部麻木无力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从王大娘发病到症状明显改善,全程仅用时31分钟。
  为进一步明确王大娘本次发病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二次预防治疗,医生安排其转入神经内科三病区。入院后,医护人员对王大娘进一步进行相应指标检查,发现其存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遂给予其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调脂降压及对症治疗。王大娘入院治疗2天后,左侧肢体及面部麻木无力症状完全缓解。
  回顾王大娘自发病至病情缓解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滨医附院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专业素养的医者情怀,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治疗黄金时间”对于治愈“脑梗死”患者的重要性。
  “脑梗死”是脑卒中的其中一种。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中国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对社会、家庭的危害极大。
  “对于王大娘这类患者,我们有非常完善的院内卒中处置流程。”滨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鹿树军说,“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静脉溶栓,但是静脉溶栓有治疗时间的要求,时间窗一般在发病后四个半小时之内。所以及早发现、尽快就诊是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在日常如何分辨身边的人突患脑卒中呢?鹿树军介绍,通常有“FAST”和“120”两种方式。其中,“FAST”(face、arms、speech、time)即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瘫、口角歪斜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肢体无力,观察患者有无言语困难,如有症状患者需及时拨打120。在我国,对应的识别方式是“120”。“1”是一张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2”是两只手臂,指观察患者两只手有无肢体无力情况;“0”为聆听语音,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言语困难。“如果患者有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就应及时拨打120就诊,医生会快速鉴别患者是否为脑卒中,并根据患者指征来给予溶栓治疗。”鹿树军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