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两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滨州因黄河而兴、缘黄河而美,素有“黄河之州”之称,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黄河文化“两创”,不仅有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还为讲好黄河故事“滨州篇章”注入持久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黄河文化“两创”的现实需要
滨州沿黄区域为黄河下游的核心区,文化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产品开发的多样化、链条化有保障。黄河文化与滨州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融合共生,推动黄河文化“两创”,重塑黄河文化的存在形态、价值内涵,让黄河“活态”的文化价值成为“滨州故事”流动的金名片,不仅是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滨州迅速实现工业化,向着“工业立市、实业强市”进发,对农业社会基础之上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提出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挑战。一方面黄河水资源损耗大、重复利用率低、鱼类多样性大幅降低等;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规范的剧烈变动引发心灵退化现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相对于物质满足,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视野与情怀。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近年来,滨州持续推动黄河文化“两创”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创产品也纷纷上新,文化供给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铸就民族文化自信。
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黄河文化“两创”的实践要求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传播革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黄河文化兼具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基本要求:一是要凸显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实干兴邦、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践行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要突出创新发展,借助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技术进行表达,融入时代内涵和价值,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三是要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培育更多来源于人民、服务人民、贴近人民的文化作品,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建设氛围,再造黄河流域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性与核心性。
黄河滨州段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少有的穿城而过的河段,孕育了独特的滨州地方文化元素。例如,标志性景观黄河楼,河道景观白龙湾、梯子坝、张肖堂、打渔张,狮子刘、香坊、西纸坊、龙王崖等村落,汇集打铁、剪纸、年画、泥塑等非遗的魏集古村落,凝聚着清末官商黄河情怀的魏氏庄园等。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人文、民俗文化形成了滨州特有的地方文化结构与特色,凝结着浓厚的黄河色彩和典型的滨州文化基因,拥有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就是治水治黄治碱精神(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和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推动黄河文化“两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必须坚持地区之间协同推进,要素之间融合发展,政府与市场协同推动的原则,探索构建多样化推进与实现机制,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组合共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加强政府激励引导,丰富“九九黄河”系列品牌赛事体系,发挥知名品牌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加大“引进来”支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滨州黄河文化独有IP。例如,华夏文明五千年穿越体验,通过借助AR、VR、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和实物陈列展现远古至今的历史变迁、文明传承,打造全景全时空展示华夏文明演变的大型文旅项目。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产品供给机制。持续推进“非遗+”模式,培育手工技艺产业,把“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打造“黄河大集”,鼓励开拓旅游消费高端市场、专用市场和特色市场。三是创新黄河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传承人普查体系和动态数据库,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扶持、规范、引导传承教育正规化;建立和完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订单式人才援助,鼓励公众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
有效的国际传播:黄河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
《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文化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也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兼容并包、交流互鉴的黄河文化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和精神资源。
一方面,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海外新媒体应用,利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终端,推动传播效能最大化。例如,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在YouTube平台推送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齐河博物馆群、淄博蒲松龄故居视频,为滨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探索文化传播动力机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播者,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示、转播黄河文化“包容和谐”“和而不同”的精神标识,将滨州独特黄河文化资源和思想理念外溢投射到更大的全球场域。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