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入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落地实施,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回顾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我国改革开放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头戏和突破口,对其他领域改革发挥着传导和牵引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各领域改革的顺利推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通过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立足现实,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着眼长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正逐步从政府直接主导经济发展向营造良好环境转轨,正在经历从政策刺激为主向制度规范为主的深层次调整。过去为促进经济增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效应已经充分释放,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为动力,靠改革增活力,向改革要红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深刻领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出口动力减退、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凝聚起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新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进一步解决。提升改革成效,真正回应人民期盼、顺应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目标,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每项改革措施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改革效果。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七个聚焦”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部署的改革任务,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将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改革举措同其他改革事项一体谋划部署、一起推进落实,注重改革举措配套组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深刻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发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生产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笞落后的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机制,可以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较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因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克服市场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干预,以政府“有形之手”配合市场“无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做到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需要在简政放权、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
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就必须充分放权,把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简政放权绝不是一放了之,行政审批减少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要不断提高监管能力,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监管,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一视同仁地推进不同所有制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前瞻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领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等重点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土地等资源类生产要素以及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处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子系统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其他领域改革起着牵引作用,是牵引各项改革的火车头;在一定意义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也都带动其他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其他领域改革也对经济体制改革起着促进作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是要削弱、忽视,更不是要否认其他领域改革,恰恰是要通过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深度进军,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制机制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