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遇见”
喜欢天空那朵云,但只能看它渐渐飘远;喜欢盆中那朵花,也只能任它慢慢开败。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喜欢又能怎样?你无法留住那片云,也无力改变那朵花的落下,唯一能做的是望向那片云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在欣赏;当凝视那朵花的时候,不仅仅是用手机拍下它此刻的美丽,而是用心去感受那份瞬间的美好,去聆听那一刻它的心语。
每次望着手机相册中那一张张花儿的图片,回忆的闸门便瞬间打开,似乎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那天的你,高兴还是伤心?阳台的花儿都曾一一见证,也许它并不知道你那天的眼泪为何而流,但是它却用美丽与馨香陪你度过了那段无人能懂的时光,让你学会在花香中疗伤,让你在花开花落中懂得珍惜。
前些日子,在老家院子里看到一株巨大的蒲公英,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蒲公英,我惊呼“蒲公英王”,而且还拿米尺量了一下,近60公分高的杆上是一朵洁白硕大的绒球,周围有六七朵娇艳的小黄花,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我一边惊讶这株蒲公英的“王者风范”,一边赶紧拿手机拍下此刻的美好,看那洁白的绒球,我似乎看到了一枚枚种子乘着小伞随风飘远,带着蒲公英妈妈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去向远方。下午要离开时,想再去看一下那朵硕大的绒球,但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根倒下的花茎,洁白绒球已变得光秃秃,再也寻不见上午那王者绒球的丝毫,伫立原地,良久。
拥有时好好珍惜,才能慰藉那世间最好的相遇。
再说“无用”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这样一句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也许真的是这样,一个人的快乐或许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去发现心中那一束光的方向,真正找到那份生命中的“无用之美”。
所谓“无用”,或许就是指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在动机上想到作用,而是安于自己与事情本身的一种状态,用安然的态度去对待,不仅仅将目光盯在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价值上。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某件事情,或者某种生活方式,当我们以“老僧入定”的状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份虔诚与淡定足以让自己的内心在满怀敬畏的同时掺加着几份欣喜。就像赏花,就像听雨,就像自己喜欢在静夜写写感慨,仅仅是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喜欢,不考虑任何目的,仅仅是看,仅仅是听,仅仅是写下心里话。人生亦是如此吧,每个人都是世上唯一的版本,真的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为了所谓的“有用”而违背内心最初的梦想。
习惯了在床头放一本诗集,静夜里感受诗中的美好;或临睡前静坐几分钟,让脑子里不着边际的想法偷偷溜出来,或者仅仅只是“公园20分钟效应”,即使啥也不做,只是看着周围人在遛娃、聊天……当“无用之美”渐渐成为一种无需刻意为之的选择,试着适应内心的真正想法,便会开始一份内心的修行。
所谓“无用”,有时或许已是对最好的“有用”的诠释。
寻找“平衡”
当代著名作家麦家说过“人的一生总要找到某种平衡”,就像他今天叛逆的儿子如当年叛逆的自己一样,不曾顾虑家人的感受而选择对峙。今天,当他处在父亲的位置上,亲身去感受儿子的这种不理睬、冷漠,他终于体会到了当年父亲的苦楚。是的,太多时候,当我们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某件事时,永远无法真正体会某个故事的悲哀或喜悦,因此,不妄加评论他人的故事,也是一种修养。
所谓“平衡”,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跷跷板,两个小朋友分别坐在两端,你上我下,你下我上,欢笑声此起彼伏。设想若体重悬殊,一个永远高高在上,另一个只在低处,那么用不了几秒便会各自回家。确实如此,只有两者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跷跷板才能在高低循环中继续,否则,不动的跷跷板只是静止时的状态。
人生亦如此,因果也罢,善恶也罢,总会维持一定的平衡,善良将对应善良,勇敢也将迎来勇敢。所谓的好运,只不过是在心中种下好的祈盼,前世留下善的因缘而已。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词语,孩子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或者说她(他)所遗传的基因怎样真的会有相应的结果。和颜悦色与脾气暴躁的父母所教育的孩子不会是同一个版本,当你用温暖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种温暖会回馈在你的身上;当你用不耐烦的语气同孩子说话,或许用不了多久,孩子的说话语气也渐渐向你靠拢。因此,别再问“为什么是这种态度?为什么是这种结果?”其实,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是的,人生太多的路口,我们要面对无数次选择,当站在选择的两端,安逸抑或艰辛,小我抑或大爱,价值观在这一刻会有一个明确的取向。日升月落,花开花谢,何为命?何为运?其实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心的一种向往与信仰,当你坚信善良,相信你会遇见更多的善良;当你坚持真理,你将迎来更多的真理。不否认,这条路会充满崎岖坎坷,但天地间的那份平衡亘古不变。
世间万物,皆有平衡,日升月落,无声中都是平衡的例证。
体味“痛苦”
导演宁浩曾经在采访中说“自信都是从摔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中建立的,遇到困难,抗打击能力得够。”确实如此,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导演,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痛和困难应该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当被困在痛苦之中,当所有的无助如洪水袭来,如何与这份痛苦抗争便成了必须去直面的问题。
也许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某个时刻会成为自己思想的里程碑,就像俞敏洪第三次高考前看到母亲为了他能上县里的高考补习班,在雨里步行往返几十公里一身泥水进门的那个瞬间,他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一份怎样的选择,努力考上大学应该是一身泥水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没有选择的选择。在他回忆父亲的那篇《一堆杂乱的砖头》文章,父亲所说的关于砖头与盖房子的梦想的关系给了他深深的感悟,也让他更加明白了日子与目标的关系,当给琐碎的日子确定好一个目标,那么所流逝的便不再仅仅是一段散乱的岁月,而变成为某个目标而努力的坚持与永恒,在这份所谓的追求里,会找到人生所被赋予的意义,会知道自己所经历的这份痛究竟意味着什么。
某种痛会在心灵上留下永远的烙印,就那样一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提醒自己该珍惜些什么、该关心些什么、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去生活,而不是一味将某种痛拒之门外,毕竟在痛中点燃希望的灯光才是痛应该留给自己的一份财富,也是经历一份痛后应该得到的收获。有人说,有些痛的记忆适合封存,那样,痛的伤疤便不会再被提起,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用一份痛的存在去警醒自己亦是一种长大的标志,真正能够从痛中领悟才是对这份痛的不辜负。
某个夜晚,当回头再去看记忆中的那份痛,也许会不明白当时的那份无知与幼稚,甚至那份痛完全就是一份名副其实的自嘲。但又有何妨呢?至少这份痛让自己看懂些什么,至少今天的自己不会再为那份曾经定义“灭顶之灾”的痛而落泪,如此足矣。是的,唯有让今天的自己更好、更自如地面对现在的生活,才不辜负那曾经所受苦痛的折磨,才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千疮百孔。
所谓的痛苦,有时,或许是你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