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静涵报道)近年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市耕地面积达到598.4万亩,净增加11.9万亩,实现“三连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514.5万亩,高出保护目标4.9万亩。
扎实做好耕地不合理流出整改,基本遏制住了耕地连年减少的势头,但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省委、省政府要求,耕地保护考核、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层层压实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带位置分解下达耕地保护任务。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党政同责、终身追责。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用好用活改革后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立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保护地位,使之成为调节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用好用活改革后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充分发挥我市其他草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补充耕地潜力,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缓解耕地占补压力。
多措并举保耕地,“技防”“人防”双到位。“技防”方面,用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卫星节点平台、高点视频监控,构建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人防”方面,深化“田长制”改革,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的新格局。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滨州市耕地保护激励办法》,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让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地方在政治上“受表扬”、经济上“得实惠”、发展上“有保障”。
认真履职,严格执法,让耕地保护“严”起来。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深化“纪行衔接”协作机制,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链条监管,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采取果断措施,加大查处整改力度,消除违法状态。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耕地保护“一村一图,一册一培训”工程,面向县、乡两级政府进行自然资源宣讲,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共建耕地保护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