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李媛丽吕倩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的地位更加凸显,已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擎起经济半壁江山
服务业规模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增速低。1952年—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0.12亿元增长到0.95亿元,年均增长5.4%;1978年末,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7.1%,排在三次产业最末位。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0.95亿元增长到600.73亿元,年均增长15.7%,比GDP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199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12年上升至37.8%。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2年—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600.73亿元增长到1518.18亿元,年均增长7.4%,快于GDP1.3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从2012年的37.8%提高到2023年的48.6%。
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仅为6.5%。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社会各领域、各部门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2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0.6%,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升了24.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2012年—2023年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了45.8个百分点,2023年贡献率为76.4%,高出第二产业61.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服务业成为市场主体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全生态”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23年末,全市实有服务业私营企业11.1万家,增长11.1%,占全部私营企业的66%。全年新注册私营服务业企业2.2万家,日均新登记60.9户,占全部新增私营企业的75.8%,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服务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更加均衡。
新中国成立初期,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0%,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22.3%和14.5%。随着社会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两者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6%和10.7%,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8.0个和0.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2.9%和3.5%,分别比2018年提高了1.0个和0.5个百分点;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业发展稳定,2023年相关行业所在的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
新动能亮点纷呈,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增长9.1%;全市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1.4%。
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网上零售额增速分别为40.5%、47.9%;全市快递业务量达1.6亿件,增长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