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30日
一馆一课,古城剪纸绽放新活力
本报记者纪方方通讯员张力健
文章字数:1,243



  当非遗剪纸艺术遇上现代教育会绽放怎样的光彩?他在沾化区古城镇创立古城风剪纸馆,打造成我市首批非遗工坊,又在学校开发剪纸校本课程,双管齐下,剪纸艺术在师生间传承并焕发新生。他就是古城镇中学美术教师、剪纸传承人吴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起为什么学习剪纸,吴强说:“我自幼喜欢绘画,在沾化二中上学时,班主任安排我参加班级文化创建活动,我到姑姑家学习剪纸,剪纸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后来,我考入滨州师专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继续深入研究剪纸技法。”
  2004年,大学毕业的吴强到古城镇中学工作,拜民间艺人刘桂兰为师,携手在学校开设剪纸兴趣小组。“我利用下午的活动实践课,在每个班级选出3名至5名学生学习剪纸,每学期组织剪纸比赛,还设立剪纸坊,展示学生的作品。”吴强说,剪纸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2008年9月,剪纸正式纳入课程教学。吴强根据新课改要求,自编教材,并在七年级安排每班每周一节剪纸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完成较简单的剪纸作品。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校本课程,至今在古城镇中学开展10多年,教授学生2000余人,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2016年,该校被评为市级特色学校。
  在一次非遗展演活动中,一位五年级的男同学告诉吴强,自己对学校即将开始的艺术节犯愁,他会一点剪纸技巧,但不能创作稍微大一些的剪纸作品。吴强现场为他讲解了一幅八折剪纸大窗花的技巧,“孩子学得非常认真,直至展演活动结束,让我感受到在非遗传承道路上,我并不孤单,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吴强对此很是欣慰。
  吴强在掌握传统剪纸符号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演化和创新,他介绍:“创作动物的图案时,不只是运用锯齿纹和小花,我还把一些与小动物有关的故事融入到作品里,这样有助于体现剪纸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最后把剪纸进行不同形式的装裱,可以采用轴裱、框裱,还可以将剪纸装裱在生活用品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吴强在古城镇文化街成立剪纸工作室“古城风剪纸馆”。他在馆内定期开展剪纸公益课,教授剪纸爱好者700余人。他还将自己收集和创作的剪纸作品毫无保留地进行展示,并多次到文化馆、图书馆、老年大学、新华书店以及其他学校开展剪纸公益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吴强认为,在剪纸传承过程中,剪纸技法并不难掌握,但一部分人很难坚持长期练习和创作,“手工剪纸的商业价值并不高,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出现机器刻纸,机器刻纸比手工剪纸更快更省力。传统手工剪纸达不到人们的快速需求,但实际上,手工剪纸更有精气神,更有灵魂。”
  “纸上得来不觉浅,
  妙手剪出好人生”。为适应
  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吴强把剪纸与中国画相结合,作品疏密有致,线条流畅,体现吉祥寓意,表现方式更生动,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吴强说:“做好剪纸传承是我的目标,今后,我将继续开展好剪纸校本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会在社会上多开展剪纸公益课指导,全力弘扬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