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纪方方通讯员王晓斐
惠民县姜楼镇兰家村士翠糖画糖人,具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史,源于唐代,大发展于明清,明清以后自四川经河南传入山东。以糖制作成画和人物,可观可食,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主要在当地和北京经营。
“以前家里的收入靠种地,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制作非遗手工艺品,一年收入20万左右。”市级非遗糖画糖人传承人张士翠说,自己从小喜爱手工艺,2001年,她到石家庄跟糖画艺人习志永学习糖画制作技术,起初也是紧张怕出错,先是在纸上练习一笔画,一遍遍反复研究,技术日渐娴熟。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不用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糖画是民间流传的古老艺术,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张士翠介绍道,先将炼制后的蔗糖置于大铜勺内小火加热熔化,然后以小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金龙彩凤以及神话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游刃有余的手艺背后,是张士翠20多年来的不断磨炼。“用糖制作的画,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制作糖画的动作要快。制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需要把制作糖画的笔顺提前设计好,以便尽快地完成糖画,防止糖液变凉无法使用。画糖画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之前要进行绘画练习,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张士翠说。
糖人和糖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制作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很多手工艺都有相通之处,熟能生巧,在不断练习中自然就掌握技巧。”除了糖画糖人,张士翠又学习了捏面人、毛猴、中国结、草编、剪纸、老北京绢人、老北京鬃人等手艺,多次为企业年会等活动现场助兴表演,被多所学校聘为非遗老师,教授非遗课程。
张士翠经常思考如何让糖画糖人走得更远,2017年,成立了滨州市煜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近年在北京庙会多次参加糖画表演,加入北京市西城区世纪传承文化协会,还被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才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未来。”张士翠说。
“老手艺需要传承。”有很多人慕名来拜师学艺,现在张士翠招收了全国各地十几名徒弟。在产品上也不断创新,更新糖画图案,糖画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还根据当下流行的动画片,制作一些卡通糖画,以求与时俱进,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张士翠说,多年的发展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她的丈夫刘延贵也是非遗传承人,擅长捏面人、画糖画、木版年画、皮影戏表演、老北京风车、五谷画等民间手工艺,在手艺人圈子内小有名气,每天档期排得很满,去学校讲非遗课程,受邀到社区开展非遗活动,传承和推广传统艺术。
“现在国家这么重视非遗,经常看到各种非遗文化活动,非遗从人们的印象中走进日常,丰富了文化生活,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张士翠将儿时喜爱变为现实,也会将这一“甜蜜”非遗传承下去,让非遗不断绽放魅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