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琰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通知一经发出,各地纷纷响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研学热潮。
其实,早在2004年,滨城区第一小学李永强老师及其研究团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比教育部的研学倡议早了整整12年。如今,经过20年的探索和实践,滨城区第一小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研学体系,走出了以提升文化自信为目标的高品质研学之路。
明方向:问道课堂,苦寻文化育人良策
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老师,理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割裂、学生缺少相应的体验、学生文化意识淡薄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文化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李永强及其团队立足课堂,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搜集各种教学资料,对课本所蕴含的文化点一一进行梳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触发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真实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目前,该团队在基于文化层面的思索之上创新提出的诸多教学观念和做法已经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发表的论文《走出浮躁,走入真实的境地》获得山东省优秀论文奖,其中的观点和主张引起了省市两级教研员的关注;优秀课例《赤壁之战》《小音乐家杨科》在滨州市反响强烈,获得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至今仍然是滨城区唯一一个小语省优一等奖,这一记录已经保持了20年。
重实践:走进现场,探索课内外融合之路
打破课堂内外的边界,让学生亲身体验。该研究团队将课堂搬到了户外,搬到了杜受田故居、黄河边、孙子兵法城、文化广场、蒲湖边、黄河楼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调动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他们对户外课做了时间和地点上的规划,一个月进行一次。活动范围也渐渐从附近的景点向周边市区扩展。
在长期的探索中,该研究团队形成了“1246N”户外课程体系。“1”,就是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中心;“2”,指的是两个融合,即课内课外相融合,教师和学生心灵相融合;“4”,就是锚定提升孩子的四项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书面)、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与人协作能力;“6”,就是包含诗歌朗诵、写作表达、亲子游戏、玩转历史、团队拓展等六项内容;“N”,就是借助N个场地,增强孩子们的新鲜感,让孩子们更多地增长见识。
通过实施“1246N”户外课程模式,让户外活动有了质量上的保证。活动中,该研究团队会根据各文化景区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堵点,精心备课,将课内课外融合起来,之后通过户外研学让课堂知识由二维变成三维,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打通堵点,获得进步。
建课程:走读齐鲁,在文化的时空中穿行
要想让文化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必须要有系统的课程作为保证。为推动研学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使其与课堂融合更为紧密,李永强带领团队成员申请了多项课题。其中,《立足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获滨州市教科研立项,《基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习作教学策略研究》和《项目式学习视域下黄河文化融入区域研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获省教科院立项。
立足这些课题和数字化平台,该团队在阅读、朗诵、写作等多个领域取得标志性突破,尤其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研究深入且实用,相关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相继发表,引起较大反响。另外,该团队还编制了《大河之滨》本土性文化读本,《寻找诗情画意》诗歌读本,《周恩来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红色文化读本,《美在笔端》读写结合研学手册。团队文化研学的范围在立足滨州本土的基础上,陆续扩展到淄博、济宁、济南、青岛等地市,逐渐遍及整个齐鲁大地,让孩子们真正在文化的时空中穿梭,深刻感受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建立文化自信。
筑体系:多元驱动,让学生成为文化建构者
想让文化在学生心中真正扎根,必须紧抓文化内核,让学生成为文化的建构者。因此,李永强研究团队结合研学活动,构筑了阅读动力系统、写作支持系统、诗词诵读系统、评价激励系统,并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户外研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展示自我、传承文化。该团队研制的项目式研学课程育人手册,在国内尚属首次。
李永强及其团队开展的以提升文化自信为目标的高品质研学体系,经过20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各级文化大赛中屡创佳绩,研学团队的影响力也不断向外辐射。
其中,研究团队成员参与编辑阅读材料达70多册,外出上课或作报告达到100多节次;2024年1月,团队成果在“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优秀成果推荐会”上被推荐并作典型发言,引起强烈反响;2024年5月,团队育人案例《走读黄河对话心中的家国》获得山东省黄河文化优秀育人案例评选二等奖。
(作者单位:滨城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