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0日
让非遗之花开遍校园
——以胡集书会为例浅谈非遗文化如何在校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文章字数:1,844
  陈燕管紫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体现了教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决心,也为中小学非遗文化传承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胡集书会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胡集书会引入中小学校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发展。
  胡集书会发展脉络
  胡集书会是中国曲艺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惠民县胡集镇,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该书会以说唱结合、韵律优美、情感真挚、幽默风趣的特点著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胡集书会内容涵盖传统文学、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社会时评等方面,广受听众喜爱。近年来,胡集书会在保护传承的同时,逐渐走向现代化,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加以推广,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胡集书会进校园的必要性
  学校在非遗传播普及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在“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中指出,非遗进校园工作要常态化、持续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人文底蕴”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曲艺作为人文底蕴的代表形式,对培养年轻学子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加强曲艺学习有益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提高。胡集书会表演的内容大部分取材于中国古代故事和经典名著,融入众多艺术形式后形成了一门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和特殊的民族色彩。此外,书会现场还有诸如河南张泥塑、面人、清河镇木板年画、剪纸等非遗文化展示,让青少年可以集中认识并了解中华民族灿烂丰富的非遗文化,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此外,曲艺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学校的美育教学内容,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胡集书会进校园有助于焕发传统文化的光彩。在校园里,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让更多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其精髓与内涵。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胡集书会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育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胡集书会进校园的可行性途径
  胡集书会是以曲艺为主体的传统民间文化节会,其世代相传、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教科书可循。书会上众多曲艺形式的传承大多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完成,以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为核心。然而,目前“曲艺入校”仍存在诸多难点,包括曲艺老师的选择、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曲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曲艺课堂的设置和开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形式、优化环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通过打造好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形式,营造线上线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创新形式,优化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书画板报等形式,加大对曲艺进校园的宣传。开展“校园曲艺明星”活动,选拔热爱曲艺、有曲艺特长的学生作为宣传大使,讲述经典的历史故事,表演精彩的曲艺桥段,定期举办班级或年级曲艺擂台赛,营造校园浓厚的曲艺氛围,打响传统文化保卫战。积极发挥曲艺协会的作用,保证“书会进校园”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选择、见成效。
  探索新媒体形式,加快非遗文化轻松落地。现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记录和展示胡集书会的精彩瞬间和背后故事;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最新资讯和教学资源,供师生浏览下载。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胡集书会现场,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效果最大化。
  总之,胡集书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学校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和支持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受益于其中,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惠民县教育和体育局、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