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滨州建筑业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滨州市建筑业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1,524

  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田英超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建筑业在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滨州市建筑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工作任务按计划分配,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低,建筑业企业规模小、发展慢。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招标投标制、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建筑行业逐步推开,到1989年全市县以上建筑业企业发展到16家。
  随后,滨州市建筑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并在市场竞争中锻炼培养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达475家,是1989年的29.7倍。2023年,山东滨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晋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全市特级资质实现“零”的突破;天元建设集团滨州有限公司在正式落户滨州,与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目前,全市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已达70家,基本上形成了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中介服务相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效提升。75年来,全市建筑业企业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坚持用新技术、新知识、新装备、新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到2023年底,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拥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1.5万台,是1989年的4.9倍;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28.8万千瓦,是1989年的8.4倍;自有机械设备净值7.7亿元,是1989年的46.6倍。
  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75年来,全市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和调整,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逐步趋好。202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57.6万元/人,是1989年的34.7倍。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引领,民营经济主体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中总承包企业达339家,专业承包企业达136家。从整体行业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法人单位达47家,完成产值108.9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39.6%。民营企业成为行业发展主力军,企业数量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90%以上,完成产值比重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0.4%。
  工程总量大幅增长。2013年以来,全市建筑业企业累计签订合同额3861.5亿元,年均增长9.6%,平均每年新签351.0亿元。其中,2023年签订合同额达648.2亿元。签订合同额的大幅增长,为全市建筑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2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38.8万平方米,比1989年的46.8万平方米增长22.2倍;竣工面积353.9万平方米,比1989年的27.9万平方米增长12.7倍。
  转型升级有力有效
  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面对传统动能减弱、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滨州市建筑业向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更具生机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加速拓展。其间,滨州市建筑业围绕行业产业链,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纵、横双向延伸,构建多极增长的发展新格局。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不断推进建安主业向高端产业链方向发展,积极推进高、大、精、尖、难等技术含量高的市场开发。
  行业创新创造。2021年以来,全市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华东地区优质工程奖”12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38项;全市评出市级工法469项,获评省级工法32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73项,验收合格19项,新技术应用竞赛39项;积极推进建筑业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获评省级QC成果121项、国家级QC成果20项,创造了历史新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建筑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量变的积累实现了质变,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辉煌成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