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08日
《胡集书会》:“八百年曲艺老汤”的大辞典
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李晓旭
文章字数:3,097
  本书简介:《胡集书会》于2010年出版,刘兰芳作序,姜昆题写书名。正如刘兰芳所说:该书既有亲历实录,
  又旁征博引;既介绍了曲艺知识,又记录了民间艺人;既描述了书会现状,又有理论探讨;既有书会大场面,又有艺人小故事。内容翔实丰富,语言幽默风趣。该书具有显著的鲁北大平原地方特色和浓郁的黄河三角洲民俗风情,对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韩克顺,滨州日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
  散文特写集《渤海潮》《黄河儿女》《笔耕春秋》《流光碎影》,长篇纪实文学《淄水碧血》,长篇报告文学《渤海扬
  帆》《巍巍崇山》,长篇小说《九品乌纱》等,共计约300万字。近几年,又出版了《畅游天下》《共和国同龄人》。
  韩克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10月生于惠民县胡集村。胡集村,是一个神奇的平原村庄,这里孕育了一个800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胡集书会。
  但在历史上,胡集书会一直被排斥于官方、文人的主流文化之外,史书方志上几乎没有记载。受此影响,书会窝子的书迷们也只认为它是个农民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值得记录、宣传、研究,更不值得进书本、上报纸。因此,数百年来,除了说书艺人,外地极少有知道这个文化活动的。
  直到1983年,胡集书会才被第一次报道,引发外界轰动,引得刘兰芳、姜昆等名家都神往此地。那篇稿子,就出自韩克顺与大众日报记者王忠烈之手。韩克顺持续多年报道书会、观察书会、研究书会。退休后,他更是在方志里查询、在街头巷尾调研,赴河南马街书会比较,在研讨会上记录、发言,最终形成了这本厚达344页的《胡集书会》。
  因为这本书,韩国教授全弘哲追星一样找他签名,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说他是“胡集通、书会通”,圣约翰大学教授耿智慧说他是“书会活字典”。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丕琢说:韩克顺先生在《中海大讲堂》讲解的胡集书会影响力非常大。
  刘兰芳欣然作序、姜昆题写书名,源于该书的独特价值
  《胡集书会》这本书极具特色、不可替代,关键就在于作者韩克顺经历独特。
  一方面,韩克顺祖祖辈辈生长在胡集,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做过会计、团支书,甚至当过胡集公社文化站站长。打小,他对鼓书人、书会故事耳濡目染,场地就在他家门口,艺人常住他家。很多旧社会时跑江湖的艺人,他曾亲眼得见。这就决定了,作为有见识、爱文化的当地人,他的书会见闻异常丰富,对当地百姓“谁家的门都进得去”,所积攒的第一手材料就极其厚实。其中,许多基于内部视角的稀奇故事、文化矛盾、行内纠纷,可能只有他才会掌握。即便是学者,也很难调研出来。
  比如,在调研时,魏集村的魏俊杜老人得知韩克顺老家在胡集,两村之间有不少双方都认识的朋友、亲戚,因此马上就放下戒备,为韩克顺积极提供书会见闻。魏俊杜老人提供了一条极重要的线索——在济南大明湖打响名头的黑妞就嫁到了魏氏庄园。黑妞还在魏家生了一个孩子,后来黑妞就死在这里。正是基于这一线索,韩克顺才写成了本书“双妞赶会”一节。
  另一方面,韩克顺从青年时期就爱上了文艺创作,从事新闻行业后又持续对书会做报道。他和记者同行、专家教授、当地政府有着密切交流,这就决定了他能够跳出胡集看胡集,看得懂学者的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能够以局外人甚至学术研究的视角冷静审视书会。
  比如,写作本书前,他就曾与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等多次交流,也仔细阅读了山东大学张玉同学的硕士论文《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胡集书会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郝沛然同学的硕士论文《音乐与养家糊口——山东省胡集书会研究》。再如,本书有诸多珍贵照片就来自于韩克顺的同事之手——滨州日报摄影记者李建国、田军、李振平等。令人特别感动的是,韩克顺为了做好北方两大书会的比较,专门自费前往河南宝丰县,考察马街书会,以此写成了本书第七章《胡集书会比较》。
  也正因此,评书大家刘兰芳欣然为之作序,相声名家姜昆热情题写书名!
  书会形成,是千年古镇、商贸名镇、文化名镇的历史选择
  本书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胡集书会起源;第二章,胡集书会盛况;第三章,胡集书会曲种;第四章,胡集书会故事;第五章,胡集书会现状;第六章,胡集书会未来;第七章,胡集书会比较;第八章,胡集书会报道。
  书会为何生长在胡集?
  韩克顺此书首先为胡集画像:这是一个千年古镇、商贸名镇、文化名镇,而书会正是在历史相对长久、经济相对繁荣、文化相对厚实的生态里孕育。
  通过梳理文献、调查研究,韩克顺得出不少精彩线索:这里不是无古可考的退海之地,比如路家遗址是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还距离“陷棣州”“南旧州”很近;胡集是青州到沧州的官道必经地,胡集南的大清河曾是北方重要航道,运盐运鱼虾;胡集不是纯粹的明初移民村,“坐地胡”的家谱能上溯千年,说明此地原居民还有不少;清末,胡集是惠民南境商业中心,地主兼商人就有几十家,当时号称有七十二家店铺、仅钱庄就有13家;胡集不止“说书热”,还是个远近闻名的戏台子,四大庙都唱戏,甚至有种说法“不图宅子不图地,图的是胡家集一年那十三台子戏”……
  再如,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调查得知:胡集书会是由集市发展而来,原本就是个文化产业。根据1936年成稿的《续修惠民县志》中提到,请书的村子大概有300多个,来胡集参加书会的艺人共有1000多人。
  综合这些线索,关于胡集书会的起源,韩克顺梳理明晰:其一迁址说,是从县城迁移该地;其二竞争说,是南北艺人打擂引发;其三自然形成说,是经济发展后人们的文化选择。鼓书有场地不限、时间不限、道具简单、接待容易、价格适中多个优点,是一种实惠的农民文艺。因此,书会形成,是历史的选择。
  世纪之交,胡集书会再度衰落,韩克顺作了客观叙述和深入分析。以一些数据为依托,他得出结论:说书人来得少了,请书的人少了,年轻艺人少了,听书的观众少了。其原因,是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青年外出打工潮、集体经济停滞、说书市场衰落。名家研讨,各自支招,如刘兰芳认为书会的动力在于“贴近”与“培养”,陶立藩建议建立完整的书会民俗志,李万鹏建议提高民间艺人的艺术水平,刘晓路建议打造胡集书会品牌,李耀宗建议科学帮扶促发展。随着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胡集书会恢复了元气,甚至有很多曲艺新苗脱颖而出。
  奇特的书会故事,珍贵的案例比较
  这本书,相当珍贵的部分,就是一连串外人难以调研出来的书会故事,和北方两大书会的综合比较。
  第四章胡集书会故事有六篇:《双妞赶会》《尚五说书》《赶会路上》《冬夜书场》《书会上来了外国人》《胡集书会的传播》。
  其中,《双妞赶会》讲的是黑妞、白妞的故事。她俩曾出现于刘鹗的《老残游记》,其节选长期见于中学教材。韩克顺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魏氏庄园主人魏肇祥在济南结识了黑妞白妞,她俩又来过胡集书会。黑妞又让魏肇祥“用元宝砸出来”,当了他的小老婆。日后,黑妞将魏肇祥原配游氏气死,三年后黑妞也离世。但黑妞给魏家留下了一个儿子,小名云生,大明魏泽。
  《尚五说书》讲的是利津评书大家尚五的故事,此人在胡集书会名噪一时。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日寇邀他去据点说书,尚五一口拒绝,说:“我虽不及岳飞领兵抗击外侮,但决不能丧失气节,让后人唾骂!”《书会上来了外国人》讲得则是1989年加拿大教授石清照来访故事,写的特别细致。
  从胡集到马街,行程1500里。启程前,韩克顺不巧被电三轮撞伤了脚,怕耽误行程,他一瘸一颠地独自前往河南。在《两大书会异同》一文中,他认为两大书会起源不同、称谓各异,马街有鲜明的民间信仰支撑,火神庙还愿的民俗是其重要来由,而胡集更多是由乡村大集为依托。马街书会的规模大、规格高、活动多、组织全等经验值得胡集学习。韩克顺认为:二者应该取长补短,甚至“捆绑营销”,一起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