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董寒
自2020年创建滨州市沿黄地区(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在省发展改革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生态优先、产业联动”为发展主线,指导试验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推动不同城乡要素以黄河为纽带顺畅流动,用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和一项项惠民成果,交出了一份城乡协同发展的精彩答卷,书写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一幅活力十足的城乡新图景正在黄河沿岸徐徐展开。
生态底色更浓:从“保卫战”到“价值实现”
生态保护的“根基”逐渐深厚。滨城区通过“夏病冬治”等专项行动,让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区综合水质指数同比改善3.78%,市控以上河流断面达标率连续保持100%。邹平市打出“蓝天、碧水、净土”组合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双双锁定100%。
生态修复的“加法”加速推进。博兴县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面积超1291亩,惠民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219万亩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让1.6万余亩土地“喝”上了精准配比的营养液。
生态产品价值的“机制”逐步成型。邹平市完成5例水权交易,水量达2840万立方米;惠民县启动2023年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产业动能焕新:绿色转型激活城乡经济
传统产业“减碳”,新兴产业“增绿”。滨城区对绿色工厂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带动创脂生物等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邹平市2024年规上企业综合能耗下降3.04%,邹平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跑出了“能耗双控”的加速度。
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滨城区3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赢新化工绿色产业链项目、三元生物D-阿洛酮糖项目等28个“绿色引擎”投产,带动614.74亿元投资落地。邹平市依托“中国玉米科创城”品牌,攻克食用油技术瓶颈,实现国内量产。博兴县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性能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蓄势待发。
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同样亮眼。惠民县打造“好客山东”文旅市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如织。博兴县推出星空民宿、特色船餐等文旅IP,获评全市“十佳品质提升景区”。数据显示,吕艺农创、锦秋电商等特色小镇年营业收入突破33.87亿元,带动1.8万人就业,城乡产业的“共富效应”日益凸显。
设施联通城乡:从“最后一公里”到“服务零距离”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四好农村路”串联起城乡发展脉络,截至2024年底,滨城区、邹平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627.42公里、2827.42公里。强化环卫基础设施,邹平市实现农村“撤桶并点+上门收集”垃圾分类模式全覆盖,黄山街道成为全省首批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惠民县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高效运转,建立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以奖代补,并通过收取保洁费用等方式增加投入,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在看不见的“数字战场”,智慧化服务正悄然改变乡村。邹平市建成农银智慧农服平台,45万亩农田实现托管数字化。惠民县升级“银农直连”系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迈入智能时代。博兴县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80%以上行政村,“快递进村”让田间地头的特产直达城市餐桌。
人才“双向奔赴”: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邹平市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发放补贴超6000万元;博兴县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1200余名教师跨校交流,让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惠民县创新实施“六个一”就业工程,帮助35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超5000万元,经验做法登上《中国劳动保障报》。
探索多元化路径破解“人才下乡难”。一是激发农村要素潜能,滨城区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盘活25.5万亩流转土地;邹平市将闲置农房变身“养老驿站”“文创工坊”,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二是科技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滨城区7名科技工作者获省级表彰,博兴县启动科技小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肉牛科技小院获评国家级科技小院,产学研合作让技术扎根泥土。
挑战与展望:让融合之路走得更实
尽管成绩斐然,试验区的探索仍面临挑战。2025年,试验区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让要素流动更顺畅;推动城乡产业“互补式”融合,培育更多“乡土IP”;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缩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
“试验区的核心是‘融’,既要打破城乡壁垒,也要激活内生动力。”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姚振祥表示,未来市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加强试验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让城乡融合不仅“形似”,更要“神似”,推动生态绿与产业兴交织、城市资源与乡村潜力共振,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滨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