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知识创造、理论供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文本及精神
  
  赵勇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三份会议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从知识创造、理论供给本体论角度出发,探究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可以深层次理解十九届五中文本及其精神。
  知识创造与理论供给的新时代阐释
  从社会科学视角切入,可以看到中国有着丰富的知识历史及理论储备。但是随着历史发展,王朝国家轰然覆灭,现代国家逐渐建立,中国历史上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及理论储备已然解决不了国家发展道路、国家治理形式等现实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传入中国,中国革命才找准了前进的方向,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源性知识的胜利,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创性知识的胜利,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创造。渊源不断的知识创造与理论供给相辅相成,有效指引了中国革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新时代后,尤其是处于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重要历史节点,基于中国事实、中国经验的知识创造与理论供给,内涵更加丰富,定位更加精准,作用也愈加重要。站在中国新时代历史方位上进行阐释,知识创造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于中国实际发展阶段而提出的新概念,作出的新判断。理论供给是指基于中国事实、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为中国发展提供系统性规划目标及目标实现方式。
  知识创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明方向
  从会议文本看,基于知识创造层面的新概念、新判断、新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在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做了清晰的界定,此界定决定了“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即“高质量发展”,这就从知识创造层面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命题。建议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都体现出对高质量发展主题的回应,意在凸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会议文本知识创造的聚焦方向更为精确,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五中全会文本对2035年远景目标论述更为精确,极具典型性、代表性。其一,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表述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后者突出强调“综合国力”的地位与作用。其二,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科技实力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表述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以关键核心技术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其三,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表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由生活富裕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既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又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理论供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遵循
  会议文本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目标,并为此做了严密安排,从理论供给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遵循。
  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战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重点阐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理论。以“双循环”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高质量发展主题的回应,是应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行为的发展选择,是在世界大舞台中展示中国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动力遵循。建议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并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针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把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为此,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真抓实干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文本,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目的和归宿在于落实。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过程中,需要依靠各地方各部门真抓实干。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解决好规划中“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规划制定是针对整个国家的,规划的制定及相关要求必须兼具普遍性。而国务院根据规划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等具体规划纲要,这些规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地方上具体的发展规划,特殊性更强。这就要求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方面将党中央的规划置于统领地位,对下面的规划进行指导与修正。另一方面,下面的规划也要对党中央的规划进行补充完善,二者共同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落实意识。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地区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找准工作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举措,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及精神气质,杜绝“形象工程”建设等不良之风。(作者为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教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