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发力结构性改革 建设“双型”城市
打造中小城市人才净流入的“滨州密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丁春贵
  2021年春节,是清华情侣刘永斌、侯沁莲在滨州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他们贴春联、品美食,还在相关部门的邀请下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了解滨州民俗,度过了温馨、难忘的节日。2020年,他们受滨州对高层次人才的感召,选择成为了“新滨州人”,并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侯沁莲表示:“滨州让我们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不但组建了家庭,还有平台施展所学,有时间认真生活。”
  当前,越来越多的“刘永斌、侯沁莲”们来到滨州,成为“新滨州人”。统计显示:2020年,全市引进高端专家144人,本科以上大学生1.2万余人,其中硕博士1400余人,呈现“人才净流入”态势;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4人,为历年之最……打造了中小城市“人才净流入”的“滨州密码”,荣获“2019-2020年度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在全省人才工作中叫响了滨州品牌。
  与发达城市相比,滨州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不占优势,缘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滨州?这得益于滨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人才发展关乎滨州未来”的共识共为,立足“双型”城市建设,创新实施“三进”工程。
  人才政策全省领先,优待力度不断加码
  2019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立足实际,提出了倾力打造“富强滨州”。滨州大地的新一轮发展,高扬起以“高质量”为鲜明底色的大旗。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引领人才结构,建设富强滨州,人才总量、人才结构必须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
  2019年,我市实施了“万名大学生进滨州、百名硕博士进事业单位”工程,经过半年多努力,实现人才流出流入基本平衡。为进一步突破产业结构性调整的人才“瓶颈”,2020年,又创新实施了“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将“双进”工程升级为“三进”工程,进一步系统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的结构性矛盾,为打造“智者智城”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政策不断升级。出台“2020版人才新政”,提出20条政策措施,建立具有滨州比较优势和滨州特色的“1+N”政策体系,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部分政策标准走在全省前列,让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创业人才、海外人才、实用人才等都能找到受益点:对高端人才,最高给予专家240万元补助;对到企业就业或创业的青年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硕士、大学本科生,每月补助7500元、3000元、1500元;坚持市场化理念,对产业领军人才,不看“帽子”、看贡献,年度报酬达30万元及以上的,按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60%发放补助;对海外高端专家,按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发放补助,等等。
  与此同时,实施“硕博优选计划”、选调滨籍在外人员、选聘“双一流”建设高校优秀毕业生、举办“赢在滨州”创业大赛,开展“选择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系列招聘活动,在北京、上海设立人才联络服务站,吹响人才“集结号”。
  科创平台跃升高端,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我市突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的“双核”驱动支撑,加快渤海科创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使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按照“1+N+3”的建设模式,将搭建“1”个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八大中心,“N”个新型研发机构共享创新资源、配套服务和建设成果,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3”大国际版块,视技术为商品、将研发当产业,一手连企业、一手连研发,把滨州建设成科技创新资源“集散地”、科技创新活动“密集区”、科技创新主体“聚居区”。近日,大数据咨询服务中心启用,成为率先完成搬迁进驻的“八大中心”之一。此外,还有133个项目签约进驻。
  而与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相邻的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主要建设魏桥国科滨州科教园、魏桥国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服务配套区三大板块。其中,科教园包括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和渤海科技大学,渤海科技大学项目将按照“7+1”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魏桥国科研究院由魏桥集团携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共建,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17个科技项目全面启动,极紫外光刻胶、远距离激光选通成像、铝基复材等产业转化项目陆续落地。
  (下转第三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