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早有鸿鹄志初心为人民
博兴县早期革命者王博昌诗赋解读(下)
  奎山晚照
  云霞散彩,雾漫横空。整好坚甲励刀兵,收拾些残枝败叶,准备着抗秋风。
  解读: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王博昌义愤填膺,挥笔写诗以抒豪情,并请音乐教师谱成歌曲在讲习所传唱,组织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博兴爱国学生运动,博兴师范讲习所逐渐变成了红色讲习所。
  奎山,又名笔架山、南山子,是明清时期与锦秋亭齐名的博兴著名景点。奎山在老博兴城南,后废弃成一座小土山,新中国成立后,原博兴县广播站就建在这座小山上。有人视其为土山,而王博昌却视其为“奎山”。当时王博昌豋上这座小山有感而发。
  题明湖泛月图
  明湖一片空明镜,风露三更月千顷。
  桂魂团鸾香气浓,莲花绰约明妆静。
  拍浮疑作广寒游,兰桡荡破玻璃影。
  诗情浩荡酒怀意,图画风光入孤艇。
  解读:
  1932年博兴“八四暴动”失败后,王博昌等被国民党通缉。王博昌逃到济南寻找上级党组织,在老师的帮助下秘密住在大明湖旁边自己的母校正谊中学。在济南期间,他白天不敢公开露面,常常夜深人静时踱步湖边思考革命道路和未来人生。
  此鸟飞何处,定入李树林。
  怜君门齿陷,费我四次寻。
  解读:
  该词写于1933年的北京。1932年,博兴“八四暴动”失败后,王博昌等被国民党通缉,他先是逃往济南,随后逃往北京。1933年春,王博昌与马千里在北平秘密看望同样因“八四暴动”被通缉逃往北京的战友孙蓬南,接连去了四趟仍未寻见。王博昌写此诗塞于门缝作为联络暗号。
  寒晓
  霜晓乱鸟啼,寒城听鼓鼙。
  秋风榆塞北,残月板桥西。
  故国传鸿信,晴郊送马蹄。
  枫林初日上,烟草望中迷。
  解读:
  这首诗写于1934年秋日的清晨。1932年博兴“八四暴动”失败后,后备县委书记王博昌被国民党通缉,王博昌先后逃往济南、北京,在同学王绍堂的帮助下在潍县(潍坊)乔装住下并开展地下工作。
  在潍县,王博昌结识了从东北流亡到潍县,跟随王绍堂在法院做听差的相炜。他发现相炜是一个有文化、有正义感的好青年,就不断向他讲述革命道理,指导他看蒋光慈、郭沫若、鲁迅等人的文章和书籍,介绍博兴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等情况。两人畅谈一夜,王博昌写诗鼓励和言志。
  一夜未眠,晨起来到庭院,深秋的清晨,凛冽的西北风猛烈地吹打着光秃秃的树梢,搅乱了鸟鸣晨曦的宁静,远处隐约传来猛烈的战鼓声。回想当年为翻身闹革命舍妻抛子逃往异乡,心中更加悲凉,多少个残月无眠。踱步爱民如子的郑板桥曾待过的地方,心中似乎看到了远处林梢上微微泛红的曙光冲破了迷茫。遥想家乡日夜担惊受怕的妻儿父老,写封家书秘密传送表心肠。“寒城听鼓鼙”暗示黎明前的黑暗,表达了王博昌无比坚定的革命斗志。
  后来,相炜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他当时教诲我最深刻的几句话是‘人生就是斗争,逃避斗争是弱者的行为;应把组织当成家,把革命当作事业,直至死算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相炜问到革命前途的问题时,王博昌开导说:“不要悲观前途,只要走就有路。”在王博昌的教育和影响下,相炜很快从一个流亡者,变成了一个具有革命理想的进步青年。一九六一年,相炜晋升少将军衔。
  出塞曲
  从戎聊投笔,丈夫志四方。
  何当跃马去,弯弓射天狼。
  君恩不易报,起舞空彷徨。
  朔风兄筚篥,日落烟苍苍。
  解读:
  这是一首悲壮的将士出征曲,写于1938年11月,是作者牺牲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各县城。面对急剧恶化的形势,中共清河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在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苇子河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由清河特委书记霍士廉和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主持,临淄、寿光、广饶、长桓、益都等地的县委书记,以及高苑、桓台、长山等地的共产党员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王博昌、陈竹村等参加了会议。会上,霍士廉传达了省委书记郭洪涛关于《目前战争形势及我们当前任务》的报告,研究部署了发展武装、建立群众抗日团体、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各项任务,对各县抗日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整编。王博昌、陈竹村率领的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司令部直属特务二大队,陈竹村为二大队队长,王博昌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第十三大队任政委,孙士良为十三大队大队长。部队整编后,八支队奉命调往鲁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临行前王博昌写诗与陈竹村告别,抒发“何当跃马去,弯弓射天狼”的报国情怀。
  题联王玉书
  玉笛声中梅里坞,书城影上月中楼。
  解读:
  这幅题联是王玉书1987年离休回老家博兴见到王博昌的儿子王东升时提供的。
  王玉书,1920年7月生,山东博兴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任中共博兴县五区区委书记,后任中共山东分局青委会干事。1939年至1949年任中共湖西区委青委副书记,中共金乡县委宣传部部长,湖西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兼联络科科长。1949年3月参加南下支队南下后,任赣东北军区浮梁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兼联络科科长。同年9月参加西进支队,11月进军到贵州,任贵州省联运公司经理,贵州省运输局党委书记兼局长,贵州省交通厅政治部副主任。1982年至1987年任贵州省政治学校校长,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贵州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秘书长。1987年离休,正厅级。
  离休后,王玉书回老家博兴看望父老乡亲,弟弟王玉梓(博兴县政协办公室主任,1983年7月离职退休)介绍王玉书与王博昌的儿子王东升见面。王玉书谈起当年王博昌出狱后回到博兴组建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引导他走向革命道路,跟随王博昌攻打湾头,转战苇子河、血战六天务的场景,勉励在场的人不忘先烈,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王东升回忆说:“当时王玉书对我说:‘当年你父亲根据我的名字还给我题联一幅:玉笛声中梅里坞,书城影上月中楼。这幅题联时刻激励我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为党工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