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滨州:红色力量点燃一座城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百年党史厚重绵长,辉煌篇章数不胜数。而学讲用党史的关键,是以之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汲取前行的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带着问题意识学、结合当地实际学,用好用活“身边”和“眼前”的党史
  4月29日,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交付、试生产。这个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光刻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完全自主产权迈出了坚实一步。
  如此好消息,在当前滨州有很多,如渤海先研院一年建成投用,建设中的渤海科技大学目标打造科创型世界一流工科大学,储量超过千亿方的渤海油气田将在滨州上岸,“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立体联通格局加快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呼之欲出,滨州市总工会在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全国首创“司法和解+战投引进”模式,成功化解西王集团债券风险……
  众多的全国首创、全国第一、全省率先,在滨州接连创造。
  这在几年前,滨州人想都不敢想。
  滨州面朝渤海湾,黄河穿城而过,是兵圣孙武之故里,面积占中国的千分之一。它很平凡,无名山秀海,交通相对闭塞。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煤、布局偏散、链条偏短等问题。外地人往往只知魏桥电解铝、西王玉米油,却不知它们的诞生地是滨州……
  这个2000年才撤地设市的新城市,如何打起精气神?
  2019年初,基于对滨州党史、滨州社情的深入调研,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发出了滨州“六问”。
  其中提到,党建引领,这里曾出现过许多“梦幻之旅”。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把大土坑、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将大片盐碱地变成了园林城市。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基地在滨州,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初级产品。有80万亩、10.2万吨对虾的养殖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
  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滨州干部群众更是发现:1932年滨州博兴党员占全省六分之一,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大纲中明确指出,“博兴县党的工作有成绩”;在解放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陈毅、粟裕等80余位开国将领在此工作过,毛岸英、李鹏等在此参加过土改,老渤海精神在此孕育;新华社记者李锦的“兴福现象”调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了中国优秀企业家入党的历史进程……
  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身边人、眼前人、本地人的党史故事给人追梦信心。
  2020年滨州全年GDP增长3.7%,列山东省第6位,前移3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列全省第3位,前移6个位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列全省第6位,前移5个位次,13项指标增速列全省三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改革生态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中更加优化。人人眼中有光,在追梦路上深感人人有责、大有可为,“滨州人行、滨州人能、滨州人成”,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之光日益闪耀。
  因而,党史不只是高度抽象的历史教材,更是无数生动鲜活的创新案例。带着问题意识学党史,结合实际学党史,滨州发现、立足、再创造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汲取党史中的身边眼前的红色力量,最终点燃了这座城!
  实践证明,滨州人能、滨州人行,人才汇聚为城市发展提供源动力
  滨州为何实现了人才净流入的结构性变化?一则小故事告诉您答案。
  老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刚毕业的大学生赵志坤和徐成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滨州,去公司面试都没件新衬衫,住宿费、交通费是能省则省——他们不忍心向种地的爹娘再要一分钱。而滨州青鸟驿站的关怀,堪称雪中送炭。一键预约+免费住+找工作+帮创业,大学生来滨就有“家”。因为这里人才数据开放共享、人才资源精准配置、人才服务优质高效,不到三天,赵志坤两人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为民情怀,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精准高效的专业能力。“青鸟驿站”的服务,是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果,更是干部“三专”能力提升的结果。
  翻阅党史可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鲁北小镇冒出了100多家百万元户”的重磅新闻引起国内外轰动,“兴福现象”调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甚至推动了我国民营企业家入党的历史进程。为啥?
  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负责调研的新华社记者李锦20余年持续深度调研,带着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研读党史和理论书籍,和企业家、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才得出了创新性的观点。
  像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一样,兴福不依山傍水,地下没有资源,地上没有特产,不靠大城市,没有国家项目,为什么比别的地方发展快?曾担任兴福镇党委书记的张英锋说,靠的是人!
  兴福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有技术、重信息的新型人才。不仅有了资金、信息、设备等要素,更重要的是他们头脑中带回市场机制,懂得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当他们再回到村中办企业时,已是视野博大,心胸开阔。
  历史告诉滨州,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才结构决定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
  因此,滨州要求,各级干部要学会运用专业化思维、专业化知识、专业化能力解决重点事项、重大工程、重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都有新突破。同时,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让这个曾经年轻人想逃离的小地方变成了凤还巢的金梧桐。
  如“90后”清华研究生情侣侯沁莲和刘永斌携手而来,在北京名校毕业生中引起轰动。他们为何而来?“滨州招聘下手早、下手准,滨州服务贴心细致暖人心!”侯沁莲说。
  群众的急难愁盼,正是干部队伍工作的发力点。如面对四点半问题,滨州实现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而在此前,“无棣校车管理模式”被全国推广。连续六年,滨州民政工作全省稳居第一。滨州在社保业务100%全程网办的基础上,大力拓宽网上服务渠道,公司在自家办公室、农民在村级服务点办社保成为现实。
  百姓是最好的“党史教员”,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立身之本,让“土味宣讲”塑造城乡民风
  全国中职院校(技工学校)有16000多家,只有一家被评为3A红色景区,这就是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这个唯一意味着啥?
  在那,到处是“红色路标”,淮海路、辽沈路、平津路、渡江路……每个路名都是国家的一段征程;到处是“革命地标”,韶山楼、井冈山楼、遵义楼、嘉兴楼、南昌楼、北平楼……每座楼都是党史的一串红色印记;到处是人文展厅:红色记忆伟人展厅、平语近人展厅、老渤海精神展厅、红色藏品展厅、百年党史馆……每个展馆都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写照。尤其,进大门所见广场——那是铺有巨幅中国地图的“东方红广场”。地图最南端,屹立着毛主席雕像,百余年的沧桑仿佛向我们走来。
  眼中有泪,就能眼里有光,心中有梦!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里,中职院校教给孩子们一门手艺,方便找工作就行了。可在该校看来,这远远不够!因为孩子们大多才初中毕业,正处青春期,如果没了高质量的德育,那么他们就没了立身之本。
  红色教育不能做盆景。该校做的是渗透红色基因的整体设计,擦亮“校园红”,描绘“课堂红”,育出“少年红”。该校经验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优秀案例、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和全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50强案例。该校还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教育联盟,组织了“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高层论坛,已邀请28家省外院校参加。
  学生如此,群众教育也如是。
  “当年为啥要当兵?”
  面对青年提问,92岁的滨州老战士王兰初用大白话解释,“共产党分了地,救了命!我为啥没牺牲?俺年龄小,被老党员护着,子弹最密的地方都是老大哥们冲的!啥叫火线入党啊?说白了就是抢着牺牲!”
  今天,这种大白话的“土味宣讲”,群众讲给群众听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滨州比比皆是。如惠民县桑落墅、魏集等乡镇,让乡村大喇叭响起来,每天播放党史小知识、小故事,用百姓听得懂的故事塑造红色好村风。如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树立的棉区红旗杨柳雪,每当周总理诞辰纪念日,当地老百姓都要从自建的怀周祠出发,捧着棉花来到黄河滩,点燃圣洁的烛炬,感恩一代伟人对一个小村的浓情厚意。
  “群众就是我们最好的党史教员!”阳信县翟王村第一书记刘志亮说,“乡村经历,注定让我终生难忘!根扎进土地里,心连到村头上,幸福就是被需要,党员的光荣就是被群众所需要!”
  最宝贵的财富是信心,最好的学习是实践,最美丽的语言是“百姓教员”的大实话。在滨州,党史学习教育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用实践检验、让百姓上讲台,真正避免了历史和当下、理论和实践、组织和个人、教材和群众容易“两张皮”的问题,真正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了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最终用红色力量点燃了一座城。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