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周书·旅獒》。
译文:如筑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解读:此为太保召公劝勉武王的话,可知“功亏一篑”也是个古成语,喻指有可能是突生变故,也有可能是最后时刻,心生侥幸,未能坚持到底,功败垂成。这告诉人们成败的关键在于坚持。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后的失败也往往因为成功前的放弃。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修养品德都应该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持之以恒,绝不可半途而废。
52.君子所,其无逸。
出处:《周书·无逸》。
译文:君子在位,不要安逸享乐。
解读:周公还政成王以后,担心成王荒政懈怠,告诫成王必须了解农事艰辛,了解民生疾苦,绝不能贪图逸乐。《无逸》为历代政治家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历代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下,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永远不变的是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政为民,奋发图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3.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出处:《周书·蔡仲之命》。
译文:做善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走向动乱。
解读:周成王勉励他的侄儿蔡仲治理蔡国要惩恶扬善,语重心长。善事无论大小,都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恶事不管多寡,都会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认同这一规律。《易经·系传》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极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刘备白帝城托孤留下的遗诏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皆向善,各尽所能,社会就能安定团结,人民就会丰衣足食,国家必然繁荣昌盛。
54.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顺从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现动乱的时候就制定政教,在未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注意安定国家。
解读:华夏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继而形成了辩证思维。“安”与“危”就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如果管控得当,危有可能转而为安;反之,如果管控失当,安也很容易转而为危,故而产生“居安思危”的思想,世代相传。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将“居安思危”具体化为十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历代政治家都十分重视。
55.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先学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议论政事依据法制,政事就不会错误。
解读:“法”这个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上古以礼入法,德法并重,立法就是建立秩序。《周官》记载的这一名句告诉我们,周以前就有先学法才能从政的规定,学法方能知法,知法才能执法。议政必须依据法制,治国必须依照法律,理政必须根据客观规律,而不是依照个人的主张。国家的政治运行、经济运作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动都必须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主观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这些都蕴含了现代“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56.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功高由于立志,业大由于勤劳。
解读:这是古今常见的励志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和报告中引以勉励大家。无论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为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忘初心,胸怀大志,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57.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
解读:“果断”的词汇意义是“迅速坚决”“当机立断”,这是一个人力量和信心的表征。果断者必遇事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犹疑不决,绝难成功,甚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果断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意志品质,更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既是决策力,也是执行力,当然也反映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当然,“果断”不是“武断”,武断是言行主观,决断轻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多一点果断,少一些优柔寡断,坚决拒绝主观武断。
58.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出处:《周书·君陈》。
译文:《君陈》这句名言现已演变为汉语成语“有容乃大”。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惟有宽容,才能欣赏世界之多彩,通达事理之宏富。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容乃大”也是安身立命的法则。佛寺一进山门即见弥勒佛,旁有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不仅形容弥勒佛是一个大肚量的佛,同时也在劝人要有肚量。我们中国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人生一世,要对世间百态呈现一种笑对人生的态度。这不仅是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表现,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59.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出处:《周书·冏命》
译文:我没有好的德行,实在要依赖左右前后的官员,匡正我的不到之处,纠正我的过错,端正我不正确的思想。
解读:《冏命》是周穆王任命伯冏担任太仆正的册命。太仆正是掌管君王车马的官员。车夫马夫是君王的侍从仆役。周穆王认识到侍从仆役对国君影响很大,特别告诫伯冏注重选择侍从仆役,不要任用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人,规定侍从仆役的主要职责是绳愆纠谬,辅君修德。这些认识是正确的,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冏命》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如何选择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干部如何以身作则、自律自重都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60.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出处:《周书·秦誓》。
译文:责备别人不是难事,而受到别人责备,听从它如流水一样地顺畅,这就困难啊!
解读:《秦誓》的这一名句现已演变为汉语成语“从谏如流”,喻指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俗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良药毕竟苦口,忠言毕竟逆耳,人性责人容易,受责为艰,喜欢表扬,不喜批评,闻过不怒,已属不易,从谏如流,难能可贵。容忍批评声音,才是真正的胸襟;自觉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敞开心扉,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有见贤思齐的精神,有择善而从的品格,才是真正的智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领导干部尤其应当拒绝捧杀,别人提出批评要虚心接受,认真反思,从谏如流,从而让决策更为科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