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下河乡坚持向盐碱地要效益,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村集体“双增收”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韩霞报道)近年来,沾化区下河乡立足推动产业发展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发展节水农业、盐碱地改良、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等措施,蹚出一条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形成了“枣行一步、棉簇花团、菜有先机”的东中西区域全面振兴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做好冬枣产业大文章。下河乡自1992年开始种植冬枣,2005年试种大棚冬枣。经过多年的种植,该乡探索出了“两特一优”下河特色大棚冬枣种植管理模式。全乡大棚冬枣种植面积达9000亩,“沾冬2号”789亩,是全区唯一没有大田冬枣的乡镇,也是全区大棚冬枣种植技术经验最成熟的乡镇。2021年度大棚冬枣实现产值1.35亿元,枣农人均收入6万元,小小冬枣,真正成为该乡东部片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发展耐盐碱高效产业。该乡因地制宜,在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引灌黄河水困难的中部片区深耕翻种密植棉花经济作物,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较耐盐碱的中棉45号、新陆早23号等作物品种。引进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和优质棉科技服务研究高层次人才,为下河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支撑。目前,全乡棉花种植面积8000亩,2021年棉花产值达1600万元。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自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下河乡先后到太原、烟台、青岛、潍坊等地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依托境内种植大棚冬枣、西瓜、苹果等果蔬优势,确定了大棚果蔬的种植发展方向。下河乡创新探索“公+私”混合所有制模式,做大做强有机果蔬产业规模,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好“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综合治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合拳。通过政府引导、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农业创业园等形式,在退海之处的盐碱地上建起了果蔬庄园,打造了天成现代农业创业园、马新河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设施大棚全部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等节水技术。目前,下河乡拥有果蔬大棚258个,面积534.8亩,年累计产量420吨,产值超过270万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