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秦皇台乡“蘑菇达人”张艳波:
勤学“门外汉”种出高端食用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邵一娟通讯员张志刚
  近日,在滨城区秦皇台乡福哲思蕈菌种植基地,负责人张艳波正打理着刚刚育种的羊肚菌菌包。他满眼都是对收获的憧憬。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语速较快,这是张艳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种过地,卖过猪肉……初中毕业后,张艳波就开始了“创业”生涯。从一个“门外汉”到大棚种植,再到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达人”,建成集实验育种、菌包加工、冷藏储存、深加工销售、集中收购、废菌包回收为一体的食用菌市场网络,并积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刚毕业时,比较年轻也没有什么技术,看到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说起刚走上社会的经历,张艳波觉得这些经历都是自己的人生财富。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张艳波将目光瞄准了农业产业。2012年,在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张艳波听说段李家村集体的食用菌大棚对外承包。第二天,他就来到段李家村,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并多方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张艳波决定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看似简单的种植,但是真正种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开始,张艳波碰了“一鼻子灰”,大棚内的温度、湿度、菌种、管理等都成了他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于是,张艳波从头学起,上网搜集相关种植技术,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专家讲座。慢慢地,他掌握了食用菌的生长习性,种出的食用菌品质也不断提高,市场销路也打开了。但张艳波并不满足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种植模式。“外出学习的时候,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并且都是一体化循环种植模式。”学习回来之后,张艳波坚信,现代化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才是发展趋势、才是他想要的。
  经过多方考察,张艳波对原有的食用菌大棚进行改造提升,并建立科研室和育种车间,建设储藏冷库,建设低温大棚……同时,他利用废弃的玉米秸秆、棉花秸秆等发展新型食用菌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蘑菇大棚只能靠天吃饭,只在每年的11月下旬到次年5月上旬收获。而如今的种植大棚实现了智能风机控温、卷帘机、洒水器等电气化设备辅助检查,蘑菇种植不受季节限制,相对传统蘑菇,上市周期整整提高了半年左右,同时节约人工成本35%以上,利润实现翻番。”张艳波高兴地说。
  随着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壮大,张艳波成了“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带动的种植户也越来越多。2021年,张艳波又投资5000万元,建成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冷藏发菌厂房,规划建设标准化食用菌示范大棚26个,实现日产平菇8吨、年出口各类菌棒200万个。
  为引导村民科学种植,张艳波主导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提供菌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同时,秦皇台乡政府研究确定了以福哲思蘑菇种植基地为龙头,以食用菌作为农业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突破口,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秦皇台“食用菌种植先行区”的发展思路。“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乡里多次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并积极协调上级农业部门给予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张艳波说。
  今年,不满足现状的张艳波又将目光转向了羊肚菌、赤松茸、猴头菇等高端食用菌领域,现已完成育种栽培,预计中秋节就能上市。“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蘑菇产品研发与深加工力度,研发蘑菇面条、低温油炸食品、蘑菇酱等衍生产业,形成高效的‘农作物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生物肥料—有机农产品种植’生态链,有效带动种植户共同发展。”谈起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张艳波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