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丁春贵报道)10月11日,记者在“喜迎二十大——全市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擦亮‘滨周到’品牌”系列新闻发布会——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通便利度、创新创业领域专场了解到,我市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技术合同交易补贴等政策进行升级提标,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全市共培育发展10家以上技术转移骨干机构,完善覆盖市县两级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驻滨高校院所完成转化技术交易2800余万元,1家企业获批全省首批省级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90家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11笔4.7亿元,26家企业获得贷款贴息180.05万元。
我市对接梳理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政策,建立市县联动、融合衔接的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围绕“扩覆盖、降门槛、优流程”,出台渤海科技创新券政策2.0版,细化6个方面13条支持事项,使创新券政策惠及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政策带动企业科技投入1429万元,首批97家企业享受创新券补贴297.93万元,145家企业获得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资金1450万元。
我市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共同体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融合”方面的优势,由魏桥国科研究院牵头建设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招引“中科系”研发人员40人以上,实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1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试产,承担委托开发合同已突破4亿元。“基于铝基的交通轻量化”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省科技厅首批12个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之一,集中对车船用铝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通过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攻关等形式,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22项,取得轨道轻量化铝材料、对位芳纶纸、大口径编织型人造血管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关键技术成果。
我市还出台《关于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滨州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实施办法》,从研发平台、研发项目、科技人才、科创企业培育等方面进行全链条激励与支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改变企业培育“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被动局面,建设“三库一平台”培育机制,开展“十面张网”“对比清零”行动,推进“小升高”“规模高企化”“高企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