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芯片国产化的先行者 科创引领的新高地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田军刘清春通讯员吴凌艳邱洪卫
  勇闯动能转换的“历史三峡”,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新时代答卷?
  百花满园,我们撷其中一朵看。
  ——去年4月,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试生产;今年8月,该公司A轮融资发布。这让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讨论的高频词汇。
  为何?这是“国之大者”。其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成果的产业转化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了国际垄断。
  其实,不止光刻胶,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系列中科系尖端成果正落地转化,如铝基复材项目、智能化巡飞系统和远距离激光选通成像项目等,它们将重塑产业生态,提升战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以此为代表,全区上下勠力同心,坚持科创引领,聚起产学研“一团火”,播撒高精尖项目的“满天星”,高质量发展走上了历史快车道。
  在商务部2021年度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147位,较上年度前进了50个位次。在全省2021年16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中,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13位,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
  “中国芯”的先行者:中科系高精尖项目把“卡脖子”市场清单变成科研清单,引领民族产业“破局”“解局”
  2001年4月诞生,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21岁”。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也就是说,这十年,正是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字号开发区”、践行“国字号开发区”使命担当的十年。
  这十年,作为典型的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开发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在滨州带头闯过动能转换的“历史三峡”。
  回头看,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史上,甚至在“中国芯”的征途上,国科天骥的名字必将载入史册。
  在全球芯片危机,几乎所有重要的民族产业都遭遇了重大挑战——没了芯片,汽车上不了路,轮船下不了海。
  而国科天骥是世界领先、国内唯一能够生产高端芯片光刻胶的企业,对我国自主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业具有战略支撑意义。在去年试生产基础上,今年国科天骥完成了亿级A轮融资,为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该项目以外,还有中科院金属所研发的铝基复合材料、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设计的智能化巡飞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发的远距离激光选通成像项目等都已落地开发区。另外,还有与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合作的智能制造中心、与中科院理化所合作的高端电子专用材料中心等十余个中科系项目正在推进中。
  这些项目将围绕滨州铝业、纺织业优势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兴技术领域(5G/物联网、人工智能、仿生技术)等,吸引中科院体系先进技术研发团队在滨州进行项目中试和产业化生产,打造领先的原始创新科研基地。
  细看这些项目,都有“打破垄断”“填补空白”“世界领先”“率先突破”等字眼。长远地看,当地共谋划了220多个国字号科研成果渐次落地。这说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把民族产业中的“卡脖子”清单变成原创性的科研清单,从而赋能产业转型“破局”“解局”。
  科创生态的引领者:渤海先进研院、魏桥国科“双核驱动”,“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科创格局发挥威力
  勇担“国之大者”,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凭的不只是一腔热忱,而是系统搭建的科创生态、创新生态。
  (下转第二版)相关报道见第五、第六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